建國之初
陸海兩軍有一股大干快上,全面擴張的發展思潮,陸軍部希望維持60余萬人的大規模軍隊,甚至進一步擴張。
海軍希望打造20艘戰列艦以上的龐大艦隊,拿下呂宋群島,全面侵占荷屬東印度群島,順便把新西蘭也摘下來。
這種種的擴張沖動,全都被李福壽以無與倫比的威信壓了下來,著手對南北戰爭后的陸軍實行大規模裁員,三年只退不征新兵,軍隊員額從63萬削減到14萬,將節省下來的巨額軍費用于發展經濟,恢復南方州生產。
海軍部也迎來了5年無新艦訂單的空白期,海軍預算一減再減,只能維持基本的職能。
事實證明
李福壽的清醒決策是正確的,澳洲南北戰爭震動了英倫三島,在倫敦的輿論界,李福壽的形象也從女王陛下忠貞臣子轉變成了禍國巨奸,要求大英帝國實施武力干預計劃的言論占據了主流,這對新生的大洋王國造成嚴重威脅。
暗地里,李福壽發動了十幾年積累下來的歐洲人脈關系,撒下大量金錢干擾輿論,拉攏腐蝕倫敦上流社會人士,通過與英國敵對的積極德、法、俄、美外交,贏得世界強國的承認,這讓英國顧慮重重,最終令倫敦武力干預計劃遲遲不能出臺。
可以說,吃奶的勁兒都使出來了。
另一方面
北方聯軍在戰爭中不顧傷亡的強攻猛打,迅速將戰線推進到墨爾本,并通過奇兵出擊一舉奠定勝局。
至此,倫敦的武力干預計劃已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胎死腹中,并接受當前的嚴酷現實。
李福壽在戰后立刻表示效忠維多利亞女王陛下,愿意以英聯邦的方式回歸英國朋友圈,促成了這一以英國為首的國際組織,提前數十年誕生。
同時,大洋王國每年繼續奉上600多萬英鎊的稅收,這一切的行動加上明里暗里的外交努力,才撫平了倫敦想殺人的沖動,捏著鼻子接受了現實。
回顧這獨立建國整個過程,可謂是步步危機,一著不慎便跌入深淵。
如果真的如同陸海兩軍強硬派將領所說的那樣全面擴張,必將引起英法等老牌殖民強國的強烈敵視,惡化貿易環境,自絕于當今以歐洲為核心的世界貿易圈,直接與英國駐印度次大陸加爾各達第三戰列艦隊和遠東艦隊相抗衡,引發大規模海戰在所難免。
以大洋帝國海軍實力,完全就是雞蛋碰石頭。
屆時
大英帝國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可以組織世界聯軍懲戒不臣,在取得完全制海權的情況下,將屬于大洋帝國的海外州一個一個地拔除,最終將澳洲本土圍成一個死島。
想一想這種可怕的前景,都讓人后背發涼。
大洋帝國離不開英國朋友圈,英國朋友圈多一個澳洲抑或少一個,對倫敦影響不大,雙方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
回顧這一歷史歷程,李福壽心中暗自慶幸;
幸虧沒聽這些仆街仔的話,沖動害死人吶!
遠遠望去
如今的紅河谷大都市涌現出很多三四十層的高樓大廈,大多聚集在北岸區的新市區,拓高了都市天際線,位于南岸的老市區還是以古典式建筑為主,各具鮮明特色。
南岸老城區代表著過往歷史,北岸新市區意味著蓬勃發展的未來,高樓大廈形成的恢宏天際線,象征著工業社會的強大力量。
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