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有令,軍民謹遵。”
“約法三章,殺人者死。”
“大兵入城,四民勿驚。”
“家家開門,照舊營生。”
“三軍將士,咸歸軍營。”
“騷擾百姓,定斬不容!“
此言惹得長安人面面相覷,都松了口氣,第五倫當初進城約法五章,比這位劉將軍還多了倆,尚能勉強遵守,這自詡漢兵的大軍,應該也能吧?
城內緊張的氣氛稍減,不少人慶幸他們沒有像那些傻鄰居一樣拋棄貴得好命的房子和生計逃走。
給入城秩序定了基調后,劉伯升任命妹夫鄧晨為京兆尹,統管民事,他則正了正衣冠,去做一件期盼很久的事。
不是進宮享樂,而是去拜謁高廟!
劉伯升想得很清楚,對眾人道:“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帝之舊德也。《春秋》書‘齊小白入齊’,不稱侯,未朝廟之故。今縯雖得更始天子封王,尤不敢受。當先祭高廟,將莽賊受誅,大漢復興的好消息,告于高皇帝!”
他對劉玄是看不起的,雖然在南陽君臣名分已定,可到了長安卻又不同。
“如今諸漢并立,但漢帝雖多,高廟卻只有一座!”
劉伯升從很久前就一心入關,自有其思量:當年霍光立劉賀,故意不讓昌邑王拜高廟,最后說什么“宗廟重于君,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
除了西漢的劉嬰小時候可能被王莽抱著去過,那北漢之“劉子輿”,綠漢之劉玄,更別說盧芳,他們來拜過么?
第一個以漢為名號謁高廟的,是他劉伯升!
高廟位于香室街北,左馮翊府之東,作為“太祖高皇帝”之廟,是城內比未央宮還重要的建筑。然而等劉伯升滿懷期待來到這時,想證明他的“馮翊”非受于劉玄,而是高皇帝時,卻驚訝地發現……
高廟,沒了!
黑漆漆的一片白地,昔日香火鼎盛的高廟,終究還是沒等到長安光復的這一天。
守廟的老吏稟報道:“將軍起兵于舂陵,更始繼位于南陽時,王莽惡漢高廟神靈,遣虎賁武士入高廟,四面提擊,用鐵斧壞戶牖,又以赭鞭抽打灑屋壁,以桃湯潑之。”
王莽當初繼位,靠的是“高皇帝親自顯靈禪讓”的故事,可當他發現漢家復辟從夢魘變成事實,就又懼又驚,直接令人將好好一座高廟毀了。
但最起碼架子還在,然而等到王莽逃竄時,城內大亂,高廟起了火,遂燒成一片白地。
“第五倫入長安撲滅大火,令人收斂殘物及高皇帝靈牌,置于旁里,妥善保存,如今在此。”
這下劉伯升也無廟可拜了,他只能跪在焦黑的地面上,讓人將燒了一半救下來,有些殘缺的劉邦靈牌吹了吹灰土,下拜,心情激蕩地垂淚道:“耳孫劉縯敬再拜!”
“漢家,已復!”
劉伯升和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舂陵一系輩分較大,只與漢成帝相當,所以那什么劉子輿就算是真的,也小二人一輩,劉嬰就更是晚輩的晚輩了。
既然高廟沒拜成,劉伯升就只能先進宮去看看。
入宮走的是北闕玄武門,而非東闕蒼龍門,平日里的皇帝御道,如今卻向劉伯升敞開。
鄧晨連忙勸他:“伯升,軍中亦有劉玄眼線,如此恐怕不妥,應走偏門。”
劉伯升才在高廟憋了一肚子氣,哪能聽得進妹夫的逆耳之言,直接讓人大開中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