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興修水磨,倒不是為了讓百姓一舉改變膳食習慣,主要用來磨公田的麥子,節省壯勞力,要將其用刀到其他地方去。
私人糧食入坊是要交一部分報酬的,雖然很低,但一想到要交出去幾天口糧,大多數人寧可在農閑時自個在家推石磨。
更有甚者,連磨都不愿意,有的是因為懶,但更多人則是因為一個讓人又想笑,又想哭的理由。
麥飯雖難食,且易腹脹,然大亂方畢,饑荒之年,相比于花里胡哨的水引餅、胡餅,百姓們覺得簡單的麥飯更頂飽,這玩意吃進去脹肚子難消化,反而成了優點!
“由他們去罷。”
經過池陽人毀磨一事后,第五倫現在沒那么心切,非要推廣后世生活方式了,一切都要考慮實際才行。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百姓連吃飽都不得時,又豈會去追求“吃好”呢?
“相比于磨坊,更急需推廣的,乃是《氾勝之書》中的技藝,以及三田輪作。”
西漢農業很發達,官府也在努力推廣技術,但成效有限,第五倫現在就得將這使命接過來。上林的土地全是公家的,只是租給長安人屯田而已,第五倫遂讓人在上林縣全面推行制度,將耕地分成秋播、春播和休耕地,逐年輪換。
秋播的是宿麥,春播則是粟米,休耕地種苜蓿、芝麻、菽豆來肥田,糞肥技術也要在漢時基礎上推廣開來。
中國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第五倫以為,他的政權要做的,只是組織人手挖好溝渠,將最先進的技藝推廣下去,并進行一些合理的規劃即可。
時間進入五月份,千盼萬盼,渭北上萬頃地的麥子終于熬到了金黃,翻作滾滾浪潮,苦熬兩月的農夫們忙于收割及打穗。
而等到夏至日前夕,第五倫也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禮物。
“池陽人抵達東闕外?他們來作甚?”
第五倫還以為是當地官府沒有好好執行自己的詔令,導致池陽人又鬧了,但等他親臨東闕時,卻看到了令人驚異的一幕。
卻是一眾池陽百姓,在東闕叩首,他們手里捧著麥穗,背上背著簍子,還推著小車,輿里盡是打好后去殼的麥子。
“池陽人感懷大王下詔停了水磨坊,疏通閘門,讓他們的粟麥得到澆灌,如今麥子封侯,特來獻麥,還望大王嘗新麥!”
宿麥收時先在寢廟薦祭,然后嘗食新麥,這是周朝以來的規矩,后來還出現過晉景公在嘗新麥儀式前因為肚子不舒服,如廁掉進去溺死的慘劇……
雖然懷疑這是當地新上任的官吏和池陽吉氏的手筆,但第五倫還是讓人打開東闕,親自出去接了池陽人獻上的新麥。
池陽父老垂著頭,雙手高高捧著裝滿麥粒的陶碗,只偷偷抬眼看一下,卻見第五倫神情莊重,也以雙手鄭重接過,只感覺沉甸甸的。
里面盛的不止是黃橙橙的麥粒,也是人心啊!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誰說這次反復,一無所獲呢?”
魏王心情大快,讓池陽的父老們,明日同來參與宮中嘗麥儀式。
“群臣與百姓皆吃了月余苜蓿,實在苦楚,此番嘗麥,余就改一改規律,不食麥飯,且讓宮中太官庖廚,制一道‘全面宴’!”
……
PS:第二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