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女兒想替那些已長辭于世,再不能質問父親之人,為太皇太后、母親、眾兄弟,說出來!”
王嬿道:“十八年前,居攝三年九月,祖母功顯君渠氏去世,按照父親宣揚的孝道,本應守孝三年,但當時父親已是攝皇帝,兒子是君,母親是臣,這禮該如何行?最后是劉子駿翻遍典籍,以為父親居攝踐阼,奉漢家大宗之后,只能以天子為諸侯服喪之制,服緦缞,居喪三日而已。”
“功顯君獨自撫養父親長大,雖然生時最后十幾年也享受了榮華富貴,但父親此舉,與斷絕母子關系何異?”
王嬿對祖母印象深刻,王莽家雖出自外戚,但唯獨他們這一支混得最差,功顯君是個潑辣好酒的女子,但在培養兒子上卻頗為上心。她對王莽也很滿意,沒少在王嬿面前夸王莽孝順,讓她們兄弟姊妹多跟父親學學,可沒想到,王莽最后為了他自己的政治野心,來了這么一出“哄堂大孝”!
這曾經是讓王莽輾轉反側的心結之一,在權勢和孝道之間,他選了前者,也未反駁。
王嬿繼續道:“就算此事能用古禮遮掩過去,后來,父親子事于太皇太后,然而卻從太皇太后手中奪走玉璽。”
她從小入宮,與外面斷了聯系,幸虧宮里還有王政君這位王家的老主母在,王嬿從少年到青年,多是她在撫養,然而那一天,王政君舉起傳國玉璽重重摔在地上的清脆聲,王嬿終生難忘!
這些事王嬿當初不敢說,今日卻能夠一吐為快:
“父親取代漢朝后,太皇太后只想做漢家老寡婦,過一天算一天。父親卻不讓她安寧,強行廢漢尊號,上新室文母太后之號,又拆毀了漢元帝的廟宇,新建一座長壽宮,供太皇太后居住,可憐老太后得知居所建在亡夫廟宇上,痛哭流涕。”
“太皇太后崩時,留遺言,想以漢家太后身份,與漢元帝合葬于渭陵,父親卻陽奉陰違,在陵墓中間用一道溝,將太皇太后與元帝隔開,使之在黃泉亦不能相會,何其心狠?”
物傷其類,此事這讓孝平太后王嬿看得心有戚戚,今日,她終于能替王政君老太后,好好痛斥一下王莽了。
“這兩件事,便是為人子不孝!”
王莽的身形似是晃了一下,而就在這時候,朱弟端著那碗鮑魚粥過來,宣布它安全可食,還重新加熱了一下。
王嬿中斷了傾訴,端起碗,坐到了王莽身邊,用匕勺盛著粥,朱唇輕輕吹了吹,遞到了王莽面前。
王莽抿著嘴,看了一眼女兒,又看看那粥,換了過去,被親女兒如此批評,王莽肯定大怒之下將粥碗都砸了,但今日,他卻只是乖順地吃下一口。
“好味道,比御廚做得都好。”
說到這王莽恍然想起來,在代漢之前,每次入宮,女兒都會親自下庖廚,但自從他登上了九五之尊,就再也不曾有過這待遇了。
靠得如此近,王嬿也發現王莽須眉頭發再無一根黑絲,整個人較做皇帝時瘦了幾圈,這數載在外流亡,想必受了不少苦。
畢竟血溶于水,她頓時眼睛一紅,但在給王莽喂完粥后,王嬿卻又打起精神來,開始了新一輪的控訴。
“我本有四位嫡親兄長,然而皆亡于父親之手!”
“仲兄王獲,失手打死奴婢,父親堅持以命償命,還算死有余辜,女兒也信了父親之言,以為父親乃是大公無私,先國后家。”
“伯兄王宇,覺得父親長此以往,或會害了王家,故而約人在門前潑灑狗血,以警示父親,事情敗露后,父親竟不顧親情,勒令伯兄自殺,伯嫂懷胎九月,關在牢中生產后立刻處死,從那時候起,女兒便不認識父親了。”
“而四兄王臨之死,更讓女兒想不通,就算父親覺得四兄不足以繼承皇位,將他廢黜就是了,何必非要逼他自盡?聽說四兄拒絕服毒,寧用匕首,就是要留下血來!”
到這時候王嬿才明白,哪有什么公而忘私,她的父親不過是一個自私到極點的人,為了心中所謂的理想,任何擋道、威脅到他權力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血親,都會一一處理掉。
那份道貌岸然是裝給天下人看的,只有與他最親近的人,才能看到隱藏在其中的可笑與不堪。
“最后是三兄王安,從小便有癔病,成年亦癡傻,他雖非父親下詔所殺,然亦在諸兄皆故的惶恐中墜樓而死……”
想到與自己關系最親近的三兄,王嬿的淚水不禁劃過臉頰,沾濕了衣襟。
“子不教,父之過,父親此舉,乃是為父不慈!”
這份斥責中,還有她自己的一份憤怒,王莽精心栽培王嬿,對她敦敦教導,希望她能成為國母。小時候父親的形象頗為高大,是一心為國的大忠良,王嬿也以此來要求自己,當外間傳聞王莽要篡位時,她死活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