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三年十月。
此時已經入冬,雖然雪尚未至,但寒霜已降。而且冷氣南下,連接三日,關中一帶都是寒風嘶吼,陰云密布。
在這樣的天氣里,大軍開拔,多少讓人覺得些忐忑。
崤函古道之中,綿延二十余里的部隊,在出了新函關之后,終于望見了眼前的大平原。
到了這里之后,大軍前進的速度突然加快起來。
一來是平原,二來道路兩旁都已收割,故此不虞踏壞莊稼,三來隊伍當中某些原本拖拖拉拉的人群,此時也加快了速度。
“護國公,護國公,南征之議,是否再商榷商榷?”
此時在趙和面前的人姓陳,名陽,乃是如今的御史大夫。
此人在御史臺多年,算是那種資歷極老卻又仿佛不存在的人。一方面他的資歷老到無論是晁沖之還是常晏任御史大夫時,都不好對他支使喝斥;另一方面,他存在感弱到無論是宮中之變還是北軍之亂,都沒有人想到涉及他的地步。
直到趙和回來,以常晏為過度時期的丞相,他才突然出現在趙和面前。只不過此時趙和所用乃是任恕,但在年初之時任恕病重請辭,然后趙和在安排人事之時,發覺御史臺諫中,竟然沒有誰比此人更適合接任御史大夫,于是此人便竟然成了朝廷三公之一。
不過此人為御史大夫倒也有好處,就是對趙和的那些改革措施,所有躍躍欲試意圖駁斥邀名的小御史們,都被他攔了下來。
如今朝廷的格局,常晏號稱“三好丞相”,即趙和凡有所命,皆只有“好、好、好”三字回應,陳陽號稱“三是御史”,即趙和之策,他都只會說“是、是、是”。
太尉韓勝倒是剛直,只不過他這職務主要是榮銜,趙和是借助其影響來強化對稷下學士們的吸引力。實際上太尉的權力與大將軍的權力,全部集中于趙和的“護國公府”之中。這樣的人事布局,對趙和推動改革很有幫助,但唯有一條,每每趙和欲離開咸陽,常晏與陳陽都會竭力勸諫。
有人覺得他們是被連續的政變嚇壞了,生怕趙和離開咸陽之后會再度發生政變。但趙和卻知道為什么——常晏與陳陽,一個原籍是咸陽,一個原籍是櫟陽,二人都是關中之人。而正如諸葛瑜向嬴祝與董伯予說的那樣,趙和流露出意圖營建洛陽的心思,根本瞞不過這兩個人老成精的家伙。
無論是從權勢的角度還是從鄉梓之情來看,他們二人皆不欲大秦的都城從咸陽搬出去。
此次趙和親征,沒有帶年紀更輕身體更好些的韓勝,而是帶了這兩位,也是有些怕他們留在咸陽搞事。
“大兵已出,豈可中止?若半途而廢,勞民傷財不說,國家何時才能一統?”趙和看了陳陽一眼,略帶責備地道:“陳公在此時還有何可商榷的?”
“護國公,老朽之意,不是不南征,南征自然是要南征的!”陳陽苦笑著道。
他們此行,正是趙和在十一月份得到消息,曉得江南的正統朝小朝廷出了內亂,便臨時起意,親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