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到柴桑,找書房見到了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孫權很是猶豫。
諸葛亮詢問了孫權是否愿意聯手對抗曹操,見他含糊其辭,于是故意不客氣地對孫權說道:“天下大亂,將軍在長江以東起兵,劉備在漢水以南召集部眾,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基本已經消滅北方的主要強敵,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軍面前,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備逃到這里,希望將軍量力來加以安排。如果將軍能以江東的人馬,與占據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與操斷絕關系;如果不能,為什么不早點解除武裝,向他稱臣?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朝廷,而心中猶豫不決,事情已到危急關頭而不果斷處理,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了諸葛亮這番不客氣的話后有些不快,譏諷道:“假如像你說的那樣,劉備為什么不服從曹操?”
諸葛亮傲然地回答道:“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壯士,還堅守節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我家主公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對他的仰慕,如同流水歸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操之下呢?”
孫權聞言勃然大怒:“我不能把全部吳國故地和十萬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劉備以外,沒有能抵擋曹操的人,但劉備新近戰敗之后,怎么能擔當這項重任呢?”
諸葛亮說:“我家主公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大敗,但現在陸續回來的戰士和關羽的水軍加起來有一萬精兵,劉琦集結江夏郡的戰士,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憊。聽說在追趕劉備時,輕騎兵一天一夜奔馳三百余里,這正是所謂‘強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盡的時候,連魯國生產的薄綢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為禁忌,說‘必定會使上將軍受挫’。而且,北方地區的人,不善于進行水戰。另外,荊州地區的民眾歸附曹操,只是在他軍隊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悅誠服。如今,將軍如能命令猛將統領數萬大軍,與劉備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軍。曹操失敗后,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勢。逃成敗的關鍵,就在于今天!”
被諸葛亮描繪出來的美好畫面給打動了,孫權聽后非常高興,立馬就向諸葛亮告辭與他的部屬們商議去了。
正巧,曹操寫給孫權的信件到了: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看到如此驕橫霸道的來信,孫權聯劉抗曹的心意更加堅決了,于是把信件給部署們看,想要激起他們同仇敵愾的決心。
他哪里能想到,這封言辭毫不客氣的信件不僅沒有激起他們的怒意,反而讓他們無不驚惶失色。
“主公,如今曹操傭兵百萬,稱霸北方,又有天子大義,征討四方,膽敢反抗便會被污蔑成為叛逆賊子。”
這應該是一封略帶恐嚇的邀請信。
曹操先講了這次出征的情況,然后告訴孫權現在自己有水軍八十萬之多,一方面是要告訴孫權我實力很強,你不要幫著別人和我作對,另一方面是說,我有這么強的實力你和我合作是決不會敗的。
而他要和孫權合作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