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針對淮南山賊的戰爭中,張遼在天柱山的表現當然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但是臧霸的作用同樣不小。
陳蘭、梅成反叛曹操對于孫權來說是一件好事,可能成為自己北上江淮的助力。陳蘭等人遭到進攻的時候,孫權也實施了救援。但是孫權的力量并沒有影響到天柱山的戰局,原因就在臧霸的身上。
張遼等人進攻陳蘭、梅成時,曹操已經考慮到可能來自江東的第三方勢力介入,于是命令臧霸率軍來到天柱山以南的皖縣,在大別山脈與長江之間的狹長地界駐扎。
臧霸與江東將領韓當進行了兩次交鋒,第一次在皖縣以北的逢龍城;第二次在皖縣西北方的夾石。臧霸作為防守方,均取得勝利,阻止韓當救援陳蘭。
解決韓當之后,臧霸轉移到舒縣。這個時候孫權派遣數萬水軍屯于舒口,分兵救援陳蘭。得知臧霸進軍舒縣,于是選擇撤退。
不過孫權的撤軍速度慢了一些,臧霸連夜行進百余里,對江東軍隊發動突然襲擊,導致江東軍隊“不得上船,赴水者甚眾”,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追擊戰。
因為沒有江東集團的掣肘,張遼才得以順利消滅陳蘭、梅成。由于臧霸到舒縣導致孫權選擇撤兵的事情,臧霸也就被后人冠以“臧傳說”的雅號了。
赤壁戰敗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想要突破這個時代在選人才唯憑家世門第的狀況,目的是盡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正月,曹操升嫡長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幫助自己處理政務,做出兵關中的戰前準備。
恰逢當月太原人商曜在大陵傭兵做亂,于是曹操便委任夏侯淵為行征西護軍,率恒野將軍徐晃前往平定叛亂。
一個月后,曹軍就攻克了大陵斬殺了商曜,并在大陵屠城。
同年三月,消息傳回鄴城,曹操命鎮守長安的司隸校尉鐘繇督軍討伐張魯,并讓留駐大陵的夏侯淵和徐晃沿汾水進入關中與鐘繇會合。
涼州各諸侯們在聞訊后對曹軍要經過自己領地的行為驚懼不已。
馬超認為這是曹操的假道滅虢之計,于是聯合關中諸將張橫、梁興、安定的楊秋、河東的侯選、程銀、李堪、馬玩、成宜等十部共十萬人馬起兵反曹。
期間馬超曾試圖拉攏劉雄鳴勢力,但遭到拒絕,被馬超率兵擊破了劉雄鳴的勢力,逼得他不得不投靠了曹操。
拉攏了關中絕大多數中小諸侯,可是馬超仍舊覺得敵不過曹操,于是把目光放到了關中的大諸侯韓遂身上。
韓遂最初聞名于西州,被羌胡叛軍劫持并推舉為首領,以誅宦官為名舉兵造反,聚眾十萬,先后敗皇甫嵩、張溫、董卓、孫堅等名將,后受朝廷招安,擁兵割據一方長達三十余年。
在關中地區,韓遂的名望是非常巨大的,曾與馬騰結為異姓兄弟,只是后來因為利益的沖突而關系破裂了。
如果拉攏了韓遂,那么關中才能凝聚成繩,有著和曹操一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