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見劉備動了肝火,全都不敢再勸,只有法正走了過去擋在劉備的前面。
當時箭如雨下,劉備怕法正又遭遇到龐統的不幸,于是趕緊喊道:“孝直避箭。”
“連明公都要親身犯險,何況小人我呢?”法正問道。
劉備無奈,只能連連答應:“好好好,我們一起撤離。”
之后劉備大軍再次退至定軍山上扎營,斂眾拒險,始終不與曹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營寨,白白消耗了許多時間。
促使蜀軍選擇消耗戰的原因便是諸葛亮后勤給力使益州“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以及曹操遷移漢中百姓,致使漢中人口凋敝無力供養曹操大軍。
曹軍的糧食主要靠從河東郡調撥,需要西度黃河運至郿縣,再穿越褒斜道沿著沔水送達到陽平關,可謂是千里送糧。
很快,拼消耗就輪到劉備吃不消了……
雖然劉備的戰略看起來很美好,利用地形優勢,緊守而不出,盡量避免和曹操硬碰硬。因為曹軍是進攻的一方,動用的兵力肯定更多,糧草消耗也更大。
而且漢中山路崎嶇難行,物資運輸困難。而劉備軍不僅運輸線短,益州又是天府之國,沃土千里,物產豐富。再加上之前的劉璋又是個“積攢控”,儲備了大量糧食和物資在各處倉庫,足以支撐長久的戰爭。
所以,劉備想到很美,認為自己只要緊守關隘,等待曹軍糧草耗盡,后勤跟不上的時候,就會士氣低落,主動撤退,甚至是不戰自潰。
總之劉備的想法就是,利用蜀中巨大糧資儲備,來和曹操拼消耗,等到曹操耗不起的時候,就是他出兵反擊,打曹操一個嘴啃泥的時候……
然而,這其中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你蜀中再富有,儲備再豐富,畢竟也只是一州之地,能和坐擁大半個天下的曹操比拼消耗?
曹操是三國時代知兵第一人,戰略眼光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但識破了劉備的部署,而且來了個“將計就計”,主動迎合劉備的戰略,拼起了消耗。
你劉備不是想打持久戰,拖時間耗糧草嗎?那我就跟你來個死磕到底,看到頭來到底是誰先熬不下去!
于是曹操調集了大量的騾馬,將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反正他地盤大,本錢充足,也完全耗得起。
而劉備這邊呢?
當初劉備入蜀,幾萬人馬在葭萌關和張魯對峙,都是劉璋在提供后勤和糧草。到后來和劉璋翻臉,兵戎相見,劉備也不是一帆風順,光在雒城被張任阻擋了一年多,后來包圍成都也有大半年的時間。
好不容易拿下益州,劉備又兵發公安,和孫權對峙,接著又一個來回奔向漢中,和夏侯淵張郃打了整整一年……
如此高強度的兵力調動和作戰,如此來回的折騰,劉璋當年給他積攢在蜀中的錢糧,已經被揮霍得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