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楷可沒有設立中央銀行和打造金融體系的想法......就算有,他也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
所以他聽了呂頤浩的建議也覺得不錯,于是就問:“誰可以當這個侍郎?”
呂頤浩馬上就給趙楷推薦了個人才,“臣舉薦成都府路任轉運判官趙開出任戶部錢票侍郎。此人是四川人,元符三年的進士,以善于理財著稱。在成都府路任轉運判官任上政績斐然。這次漢中王入川,又得其助力甚多,為此漢中王還專門上奏為其請功。”
“那這個趙開現在何處?”趙楷問。
“此人就在洛陽。”即將赴任四川的陳記插話說,“漢中王命他押送蜀錦三百萬匹,蜀鐵一百萬斤,蜀茶五十萬斤入朝。十日之前,已經到了洛陽。”
“哦......想起來了。”趙楷點點頭,“前幾天朕看過一個奏本,是說榷茶買馬之害的,好像就是他上的。”
“臣也看了這份奏章,力陳榷茶買馬五害,頗有見地。”陳記接過這話頭說,“所以臣到達四川后,準備罷榷茶買馬之法,改用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創條約,印給茶引,使茶商執引與茶戶自相貿易。”
“可也,”趙楷笑著對陳記道,“憶之乃是吾弟,四川民政皆憑處置,從明年開始,只需每年送蜀錦六百萬匹,蜀鐵一百萬斤,蜀茶五十萬斤,銅錢二百萬貫入朝,再運三百萬石米去江陵(這些米會由荊湖轉運使司運往襄陽)即可......至于四川之馬,實無大用,不必購買了。”
趙楷重開的大宋朝將主要精力放在軍務上,對地方的民政刑獄之事管得就沒那么細了。所以就將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這兩個原本和轉運使司平級的衙門。都并入了轉運使司或營田使司,從而形成了轉運使、營田使管民(府兵戶),安撫使管軍的局面。
另外,趙楷還將安撫使路、轉運使路(營田使路)的轄區完全重疊,既一路設一個安撫使和一個轉運使(營田使),將路變成了類似行省的存在。
而在洛陽朝廷治下的路,也只有河北、河東、京西、陜西、荊湖、四川,一共六個。
其中的四川路又是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為發達的一個路,而且距離洛陽又遠,有點鞭長莫及。所以必須要以宗王鎮守管軍,同時再以重臣管理民政。
在放權的同時,對四川的搜刮可不能放。趙楷的朝廷雖然有六個路,但其中的四個路可收不了多少錢,只有四川、荊湖兩路可以刮。
而荊湖路又只有四州兩軍一府,雖然囊括了荊湖南北兩路最富的江漢平原,但是面積就這么一點,能刮出多少?所以趙楷只給荊湖路定了米三百萬石,絹一百五十萬匹,茶二十萬斤,銅錢八十萬貫的指標。
這兩個路加在一起,每年會給趙楷的朝廷提供六百萬石米(實際運到洛陽的最多只有五百萬石),七百五十萬匹絹,二百八十萬貫銅錢,七十萬斤茶,一百萬斤鐵......相當于一千五百萬貫的收入。
看著仿佛挺多的,但是要靠這些收入去養活三四十萬可以對抗金國、西夏和南宋的大軍,是無論如何都不夠的。而且其中的幾百萬石米中的一部分,還得用于軍糧和賑災......如果沒有和土地掛鉤的府兵制,趙楷的朝廷根本就維持不下去。
所以接下去的分田分地,可以說是直接關系到洛陽朝廷的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