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今后大宋還有科舉嗎?
科舉考什么?
取士多少?
還要不要飽讀詩書的士大夫?
是不是要棄儒家之學,而改用法家之論。不再用仁,而專用王霸之術嗎?
五個問題,非常犀利......而且由儒者提出,由帝王作答!
這事兒......好像也有點不對啊!
不過趙楷這個“非傳統”的帝王,并沒有覺得把事情說清楚有什么不對,也不覺得科舉和治國路線的問題是不能公開討論的。
于是他就裝模作樣的拿起自己跟前的卷軸,看了一眼,然后開始答題。
“大宋的科舉考試肯定還要辦!”趙楷道,“但是科舉的目的是什么?是為國取材!所以今后的科舉考試的重點不再是儒家經典,而是真才實學......也就是治國、理財、用兵、外交等方面用得上的本領,才是科舉要考的。”
聽到這話,在場的儒者心中就是一沉!
實學不會啊!
以往那么多年,科舉都以道德文章為主,不考什么實學,所以大家就不學了......
趙楷接著又道:“諸位應當知道,儒家之所以能為帝王所用,成為獨尊的顯學,并不是因為有儒家經典,而是因為有用!”
儒家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弱的......但實際上儒家在獨尊之前,也得教出有用的士。所以儒家、法家、兵家等等的,其實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才是當時的主流。
比如李斯、韓非子的老師荀子就是一位大儒。他就吸收了法家學說,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既尊王道,也稱霸力;既崇禮義,又**治。
而從宋朝開始,取士不再講實用,而是注重道德文章,將科舉當成了寒門上升的天梯......寒門有上升通道是好事,但也不能舍本逐末,降低要求啊!
要不取出的士干啥都不行,也打不過周圍的各路蠻夷,那也不行啊!
趙楷接著又道:“至于取士之數......當然不會很多,因為國士本就難得,豈有一科數百之多?所以今后每三年一科大比,所取之士,將以五十人為上限。
不過科舉大比,僅僅是諸多朝廷取材之法中的一個,考不上進士,還會有別的出路。
至于用儒用法,用仁還是用王霸......吾以為,有用才是關鍵!沒有用的儒和仁,還不如有用的法和王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