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最后的選擇權在嬴政的手中,但凡是對科舉流程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從最開始的鄉試到最后的殿試的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卻是大考。
凡是能夠通過郡試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才,而大考就是要在這一大群人才中選擇出精英中的精英。
一千兩百名郡試的優勝者之中,只能選擇出五十人參與真正的殿試,通過率還不到半成。
可以說,這場大考才是科舉的核心,被選中的五十人自然是一步登天,即便不是前幾名也絕對會有很好的待遇。
而那被刷下來的一千多人,雖然也算不上失敗,但終究沒走到最后。
一步之差,卻可謂云泥之別。
凡是不傻的人都知道,數十萬的考生之中,真正能夠一鳴驚人的也就只有那五十人。
之前的鄉試、縣試與郡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都是在為大考與殿試做準備。
不然你連皇帝的面都見不著,又如何獲得重用呢?
所以,能不能通過大考,甚至比你在最后的殿試之中的表現要更加重要。
這淘汰率最高的一場考核,正式科舉最關鍵的一環。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許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考的考官會是誰?
鄉試的考官是有秩與游徼等三老,而縣試與郡試則由縣令與郡守負責。
而大考自然也需要一個主考官,來負責維持考試的運行甚至是決定最終的成績。
大考之所以重要,除了是因為要在這場考核之中選出最優異的五十人,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此次考核是一道門檻。
因為科舉初開,所以很多制度都不夠不夠完善。
無論是鄉試還是縣試亦或是郡試,都是由當地官員主持的,甚至各個郡縣都有著評斷成績的權力。
雖然在郡試之時會有著中央派來的監考官一同參與,但當地的郡守等大員若是想要耍一些花招也并不困難。
可想而知,有很多地方的科舉都是有著水分,那些郡里以及縣里的官員一定會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后輩們往上捧。
甚至有可能收受賄賂,將名額進行內定。
而這次的大考就是一道可以阻攔一切的柵門。
那些官員們費了那么多力氣為子侄打通科舉之路,肯定不是僅僅只是想要他們通過郡試,不然沒有多大的意義。
而若是大考可以將渾水摸魚的人都給剔除,那么那些人之前所做的事也就都白費了。
另外,大考的主考官還有著一個很大的權力。
如果主考官懷疑某個考生之前的考試成績有問題的話,可以將其單獨挑出來,進行查問。
甚至還能夠調出其參加縣試與郡試之中的考卷。
若是發現了有官員幫助考生作弊,那么無論是考生還是官員都將接受嚴厲的懲罰。
這個手段也是在威懾那些郡縣官員們,避免其徇私舞弊。
當然,若是想要實現這一目的,最關鍵的就是主考官的選擇。
這個人選不僅要有足夠的能力與權威,本身更要剛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