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一會兒再喝,喝了酒味覺就遲鈍了,鰣魚這么美味,要是因為喝了幾杯酒而不能品到鰣魚的全部鮮美,那就太可惜了!”齊寶成按住酒杯,換了一杯茶抿了起來。
廚房里,姜云英把糟鰣魚從瓷罐里取出來,切片,加上配料上蒸籠蒸,不一會兒,一股氣香氣就從廚房里散出來,客廳里的林繩斌、齊寶成還有林橋、林樓兄弟倆齊齊伸長脖子看過去,這也太香了吧。
不一會兒,姜云英端著盤子出來了,盤子里只有半條鰣魚,帶鱗的一面向上擺在盤子里,上面撒了些蔥白。
“媽,你怎么連魚鱗都不去啊?而且這半條魚那夠吃啊?”林橋有些納悶。
“小橋啊,這鰣魚一定要帶鱗蒸。”姜云英拿起筷子輕輕一挑,露出了鱗片下的脂肪,“鰣魚肉質鮮美,全在鱗片上含有脂肪,上籠一蒸,遇熱既化,脂肪融入魚肉之中更加鮮美!你要是去了魚鱗就沒這么鮮美了,而且魚鱗要是浸到湯汁里也會影響味道,所以每次最好只蒸半條。”
“王安石說鰣魚‘肥甘勝牛乳’,蘇軾也說‘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鱸魚’,漢代的嚴子陵更是因為舍不得富春江鰣魚的美味,拒絕了漢武帝的征召。”
姜云英不愧是大學老師,典故一個接一個丟出來,聽得齊寶成豎起了大拇指,“咱這種沒啥文化的,就只知道鰣魚好吃,還不知道有這么多故事!”
見林繩斌下了筷子,林樓便迫不及待的夾了一筷子送到嘴里,直覺脂汁欲滴,溫潤可人,一股子從未體驗過的鮮美充溢口中。
這么好吃的魚,不絕種反倒是怪了,而且糟過的鰣魚還有一個好處,昔日宋代大吃貨彭淵材有言: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曾鞏)不能作詩。
后來被張愛玲拿來借用,改成了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這鰣魚的刺比鯽魚還要細密,新鮮鰣魚拿來蒸的話,不會挑刺的人還真不好吃。
但糟過的鰣魚刺骨全都變得酥軟,再上蒸籠一蒸,刺骨入口即化,完全不用擔心被魚刺扎到喉嚨。
客廳里安靜下來,五個人誰也舍不得說話,紛紛品味著鰣魚的美味,半條鰣魚吃完,再用饅頭吸了湯汁吃掉,眾人這才停下。
“對了,小樓馬上就要去大學報到了吧?準備幾號走?我去給你弄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