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建筑世家出身?就算如此這也…..這也…..”貝聿銘開始回想當年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之前,在國內聽過的那些建筑大師的名字來,林姓有名的建筑師倒也不少,難道他是林徽因或者其他某位林姓建筑大師的親戚?
可就算是建筑世家出身,從小耳濡目染,也不至于十八歲就對建筑有這般程度的理解吧?建筑可是一個很吃經驗的行業。
“不是,我父親只是一個普通政府職員,我母親是大學英語教師,我爺爺那一輩就是普通的農民。”哎,幾乎每次自己稍微顯露出一些天賦,總會有人提出類似的疑問。
“沃特?他說他十八歲?他以為他是密斯-凡德羅么?”貝聿銘團隊的老外聽到翻譯后也嚇住了,十八歲的天才數學家很常見,但十八歲的天才建筑師可就不多了。
柯布西耶十八歲的時候還在家鄉的藝術學校學習;格羅皮烏斯出身建筑世家,但是他直到27歲才拿出成名作品;貝聿銘更是在二十九歲才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設計作品。
賴特倒是成名早一些,二十三歲就因為出色的手繪功底獲得了摩天大樓之父路易斯-沙利文的認可,和林樓眼下的經歷頗為類似,但那時候的賴特還是比林樓大了五歲。
細細想來,或許也只有二十歲就完成了艾洛伊斯-里爾住宅的密斯-凡德羅可以拿來作比較了。
“幸好他現在應該還沒有建筑成品,要不然我甚至找不出一個在他這個年紀,就有如此豐碩成果的青年建筑師了!”貝聿銘的助手詹姆斯-弗里德曼小聲說道。
“弗里德曼先生,實際上林已經有成功的作品了,正好剛剛建成不久,你要是有興趣,我們明天可以過去看看!”吳委員雖然年紀大了,但耳朵依舊敏銳,聽到了詹姆斯的嘀咕,然后笑著用英語回應道。
雖然林樓今天已經揚名了,但吳委員不介意讓他的名聲更響亮一些,光靠指出別人的錯誤可當不起優秀建筑師的名號,還是得拿作品說話,只需要貝聿銘夸上一句,林樓的名聲必然會再上一個臺階。
而且今天在場的還有顧為民和劉桐這樣的政府官員,剛好也借機讓他們看看林樓設計的那套四合院,吳委員還肩負著制定北京城市規劃大綱的任務呢,而如何說服政府最大可能保住北京LC區的原貌,一直是吳委員的執念。
“哦?是什么樣的建筑?就在北京么?”貝聿銘也用英語詢問。
“一個四合院改造項目,就在清華東北邊不遠處,很具有代表性,證明了不改變四合院的精髓,也可以讓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環境。”吳委員笑著回答。
“既然貝先生有興趣,那不如明天我們一起過去看看好了!”顧為民和劉桐早年學的是俄語,不懂英語,不過不要緊,旁邊還有翻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