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哈佛學習的時候,那時我還是格羅皮烏斯的學生,格羅皮烏斯告訴我們國際式就是我們應該追隨的風格。他預言了一種全球化的建筑樣式。有一天他對我說,‘其他國家將會追隨那些出現在歐洲和美國的建筑設計,比如RB。’”
貝聿銘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起了一個故事,“我不能同意這樣的觀點,我當時是一個學生,我來自中國,我不希望那些在美國和歐洲到處可見的建筑也出現在中國;但是我錯了,后來看到在東京、在大阪所發生的一切,我發現,格羅皮烏斯是對的。”
“但是我并沒有放棄,我仍舊認為世界要比現在全球化的局面要有意思得多;要建造一座建筑就必須有場地,而這個場地必須在一個地方,而一個地方必定有自己的歷史,而這個歷史對于建筑和建筑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場所是地理環境的一種重要記號,它有自己的觀點和方向,每個人都應該對此有所了解,每位建筑師都需要考慮這一點;他們應該了解這個場地了解它的歷史,它的根,而這種根是很難發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師如果想要有所創造,就必須對此有所發現。”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歷史的重要性,因為我所做的那些工程如在紐約的低價住宅,它的歷史就在那里,顯然并不是很長。
“但是去年,我接了香山飯店的項目,今年又接了盧浮宮的改造項目,在這些項目中,我逐漸認識到,如果我不了解歷史我就不可能成功。”
“甚至我在設計香山飯店的過程中,因為對歷史缺乏了解,還出現了一些不應該有的疏漏。”說道這里,貝聿銘指向前排,“多虧有貴校的吳教授,還有林樓同學,幫我指正了這些疏漏,給了我修改的機會,要不然,香山飯店肯定會是一個極其失敗的項目!”
“轟”的一聲,大禮堂里頓時炸開,現場的老師學生都被貝聿銘的話震驚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們開始了解世界,并迅速被西方世界的發達所震撼。
在他們看來,西方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西方的科技、藝術當然也包括建筑,肯定是遠遠領先于中國的,我們在貝聿銘這樣的世界級大師面前,唯有聆聽而已,根本沒資格評價他的作品,但是現在,竟然有人能指明他的缺點。
而且還是本校的老師和同學,這簡直太讓人驚訝了,一種由衷地自豪感從心中噴涌而出,在八十年代,人們實在是太需要這種自豪感了,所以才會出現某個工人、某個農民,用中國特有的古老智慧折服外國友人的故事。
但那些只是故事而已,只聽說過沒親眼見過,但是在現在,就在清華大學的禮堂里,他們親耳聽到貝聿銘這樣的大師親口說出來,那能不激動呢!
“嘩啦啦啦!”現場響起了掌聲,這掌聲比之前貝聿銘演講時候更加熱烈,所有在場的學生和老師,尤其是建筑系的,都與有榮焉。
“吳委員,您這次可是為我們清華爭光了!”一位校領導一邊鼓掌,一邊對吳委員說道。
“呵呵,這可不是我的功勞,那些意見都是林樓同學提出來的,為此他還專門做了實驗,貝先生帶上我只是客氣而已。”吳委員并不居功,他有自己的驕傲,事實上以他的地位和聲望也不需要這種事為自己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