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親戚們陸陸續續過來了,然后炒菜喝酒,然后去親戚家拜年,一直到晚上才有時間商量方案的事情。
“有你在倒是省事多了,不然我還得找其他人商量,你打算蓋個什么樣的房子?”林繩斌看著林樓說道,有個學建筑的孩子這事兒就不用別人操心了。
“既然是爺爺奶奶住的,肯定得按照他們的喜好來,我看就蓋一棟三間張大厝吧,不過也不能完全按照老式做法來,加一些新材料、新設計更好!”做建筑當然要尊重居住人的習慣,不能光考慮自己發揮。
這可是給自家爺爺奶奶蓋的房子,林樓可不想他們像住吉的長屋屋主那樣,遇到下雨天,想上廁所還得打傘。
“三間張大厝,這花銷有點大吧?”林繩斌嚇了一跳,他原本就想把老房子推倒重建,最多再加一兩間房子,沒想到林樓一開口就是三間張大厝。
所謂的厝是海東省方言特有的詞匯,既指居住的地方,也指房子,大厝則是具備兩進或者以上的住宅,而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最為有名也最常見。
自晉唐以來,衣冠南渡,帶來了中原建筑文化,中原古文化與海東土著文化在這里激烈碰撞,長期融合,形成了具有造型張揚夸張和色彩裝飾熱情奔放的海東民居文化。
三間張大厝源于古老的刺桐港,其后逐漸擴散到海東省其它地方,其具體布局為布局為:第一進為下落,為大門、門廳和下房;第二進為頂落,也稱上落,為正廳、大房。
兩廂稱櫸頭、崎頭、角頭;下落、頂落與櫸頭圍合為天井,稱深井,下落前方有石坪,稱為埕,如果在頂落后面增加第三進就是五間張大厝,多的那一進則稱為后落,如果在住宅左右兩側加建東西朝向的長屋,則稱為護厝、護龍。
五間張大厝有點太大了,林家人口不多用不著這么大的地方,兩位老人住起來太過冷清,三間張大厝倒是差不多。
這種布局有點類似北京四合院的格局,但細節上大為不同,推開木門后必先經過天井,起到通風和采光的作用,可以在此休憩晾曬。
整體講究光廳暗屋,與北方的廳堂不一樣,正廳不設墻,全明的格局,正中擺放祭祀的佛像和貢品,而供桌后則為字畫。
圍合的院落空間為第一層空間形態,下落和上落之間的埕是飯后閑談的交流空間,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活動空間,大人們補網曬網的使用空間,是一個介于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曖昧空間,這是海東民居的一大特色。
建筑材料上多選擇紅磚赤瓦,講究牌面也使得大厝更具有藝術氣息,富于變化的磚砌藝術,使磚雕、石雕、木雕、瓷雕等諸多雕飾在大厝上煜煜生輝,當然,也少不了海東民居最大的特色燕尾脊。
“既然要蓋,肯定得蓋好點,剛好把磚瓦廠給我的分紅用上,你和媽再添一些,肯定夠了。”林樓不能自己一個人出錢,這樣父母肯定覺得別扭。
林樓拿出紙筆開始畫草圖,“我盡量保持老式三間張大厝的風格,然后在一些細節上進行調整,窗戶放大一些,用大幅玻璃,這樣室內的光線能好一些,爺爺奶奶在屋里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里面的客廳改成大落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