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之前的規劃方案,這一版無疑是進步的,比如首次明確了北京的工業建設規模要嚴加控制,不再追求經濟中心的地位,重新調整了北京的城市定位,加強了對城市綠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視等等。
但這一方案依舊存在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該方案依舊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對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預計不夠,導致在執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到1990年就不得不進行修正,然后推出了1991版的城市規劃方案。
比如,在該方案里強調要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到2000年的時候,北京市全市總人口應該控制在一千萬以內,然而僅僅到1986年,北京市的總人口就突破了這一限制,到2000年的時候,總人口更是達到了一千三百五十七萬,遠遠超過規劃限定。
建立在一千萬人口條件下的城市規劃,自然就落伍了,自然出現了交通擁堵、居住條件緊張、公共配套稀缺等問題。
等1991年的時候,重新調整了人口規劃,將目標定為2000年總人口限定為一千三百萬左右,2010年一千五百萬左右。
2000年的預計還算比較靠譜,可到了2010年,全市總人口已經接近兩千萬,飛速發展的經濟帶動更多人來到北京,所以城市規劃方案不得不再次修改。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國家里,想要用一版城市規劃方案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能規劃未來十年的發展已經很不錯了,城市的規劃也必須隨時調整。
林樓一邊聆聽一邊思索著,同時在筆記本上做著記錄,考慮自己能從那些方面提出意見,他當然知道未來北京的城市規劃會出現那些問題,但如何說服別人卻是個難題,在1981年,誰能預料到未來的北京發展會如此迅速?
所以必須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拿出確鑿的證據和縝密的論證過程來,正考慮期間,吳委員竟然說出了他的名字,“.…..關于如何在保護老城區舊有風貌的基礎上,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林樓同學拿出了一份相對可靠合理的方案。”
吳委員向大家展示了四合院的效果圖,“將老式四合院拔高,同時保留原來的建筑風格,這樣并沒有破壞老城區原來的城市肌理,又能滿足居住需求,是一次相當有益的嘗試,為老城區的保護開辟了一條新路。”
“光看圖紙可能感覺還不是很直觀,剛好這座四合院距離清華不遠,待會兒開完會,大家可以一起過去現場看看,體驗一番,我覺得這種模式還是可以推廣的!”吳委員說道。
于是等會議結束之后,一群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林樓的四合院,諸多與會人員紛紛認真觀察起來,“嗯,這個拔高的尺度剛好合適,低了浪費土地,高了又會影響周圍其它建筑的采光,降低院落的休閑體驗……”
“這里面的景觀小品做得挺精致啊,一般人家可搞不起這些來。”有人留意到了那些獨特的景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