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大城市的街頭,時常可以看到修理部的招牌,上面寫著修理手表、鋼筆、計算器,這一時期的計算器可不便宜。
1970年,夏普和其它日本公司幾乎同時推出了第一臺手持電子計算器。
1972年,英國的克萊夫-辛克萊做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用紐扣電池供電的計算器,它通過脈沖信號來控制電池讓計算器有更好的續航能力;這臺名為辛克萊執行者的計算器,當時的售價高達八十英鎊。
1975年,辛克萊又推出了劍橋可編程計算器,有36步運算限制,可以進行一些三角函數的計算。
1978年的“劍橋商用可編程計算器”允許了更大的編程計算,也提供了更高的精確度,不過那時候日本人和他們的lcd屏幕已經快要占領世界計算器市場了。
托摩爾定律的福,手持計算器的功能不斷完善,而價格卻是一路下跌,但在中國人沒有開始大規模生產這種設備之前,它的價格在國內還是相當高昂的,眼下在中國最流行的夏普838計算器,就要五十多塊,頂得上普通職工一個月的工資。
而這種性能強大的專業計算器,價格肯定會翻著跟頭往上漲,而且一般地方還沒得賣,只能靠朋友從國外帶,或者去友誼商店碰碰運氣,不管哪種辦法,花人民幣肯定是買不到,只能用外匯券或者外匯付賬。
“不管多少錢,好用就行!”林樓可不想讓他因為價格產生太大的壓力,從而不敢輕易使用,既然是工具,就是拿來用的,知不知道價格倒是無所謂了。
“小林,你這可是下了大本錢啊!我們要是再拿不下這個項目,那可就不好意思見人了!今天晚上,我那怕不睡覺,也得早點把結果算出來。”徐家平打算拼了。
“也沒必要這么辛苦,反正我們的進度肯定比其它單位快;再說,建筑競標那有必勝的道理,密斯和康這樣的大師都輸過,何況我們?大家保持平常心!只要咱們肯下功夫,這回不行,還有下回不是!”盡管林樓對這個項目充滿信心,卻也不愿意他們背上太沉重的負擔。
“好了,我也要開始畫圖了,大家伙兒繼續忙活吧!”林樓來到電腦前坐下,準備開始操作電腦繪圖,除了前期溝通階段,他還是更喜歡用電腦完成工作。
不過在等待電腦開機的時候,他又想起另一件事兒來,趕緊給林橋打了個電話,把最近的情況說了一遍,“.……我就琢磨著,建筑設計中除了繪圖,還需要大量的計算,計算日照,計算結構,這些眼下都需要人力來完成,最多是使用計算器等輔助設備。”
“這些工作都非常繁瑣,也非常耗時間,所以要是我們能拿出這樣的軟件,我想,建筑師們一定很歡迎,到時候只要輸入幾個關鍵數據,結果就自動出來了!”
日后誰還手算日照結果啊?全都用上了日照分析計算軟件,結構計算同樣如此,也都是用軟件來操作完成的。
“嗯,明天我找幾個建筑師問問,然后和約翰他們商量下,另外組個團隊來干這項工作吧,反正現在公司賬上寬裕,他們肯定會同意的;公司現在規模慢慢變大了,只靠一款軟件肯定不太合適,多開發一些項目也是應該的。”林橋爽快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