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收到這個消息之后,我就一直在琢磨解決方案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了點粗淺的想法!”顧杰站在樓梯上,大有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氣勢。
“顧老師,現在還沒決定這個項目到底交給誰來做呢!您就當著大家伙兒的面兒說自己的想法,有點不太合適吧?”徐家平連忙出聲阻止。
如果是日后正常的建筑設計項目競標,肯定不會有人傻乎乎的在競爭對手面前透露自己的方案,就算是有那肯定也是忽悠對手走彎路的。
但是現在,他們之間可不是**裸的競爭,要是顧杰先說出來,那么林樓他們就算有稍微有點類似的想法,也只能放棄了,不然人家到時候一說,那誰誰抄我的想法,林樓他們在建筑界的名聲可就徹底臭了。
“不要緊,互相交流學習么!”在顧杰看來,要想解決林州大學圖書館的問題,就只有一條路要走,那么現在就先把這條路給堵死了再說,我倒要看看,沒了我這個辦法,你們還能拿出什么辦法來!
本書由公眾號整理制作。關注VX【書友大本營】,看書領現金紅包!
于是他刷刷地翻開筆記本,亮出了自己之前繪制的草圖,只見在原來的大樓頂端,伸出了兩個粗大的核心筒,然后兩棟新的大樓就以核心筒為支點,懸在老圖書館的頂端。
“高校長,聞主任,我的計劃是這樣的,采用國際先進的高層大跨度懸挑預應力空間超靜定結構體系,在舊樓中間建造兩個由電梯井道、樓梯、通風井、電纜井、公共衛生間、部分設備間圍護形成中央核心筒,與外圍框架形成一個外框內筒結構,以鋼筋混凝土澆筑。”
“這種結構極其容易受力,所以只用兩個砼筒就足以支撐起兩座塔樓,筒向四周懸挑預應力梁,梁挑出距離可以達到8米,足以滿足擴建面積的需求!”
說道砼這個字的時候顧杰稍微有點別扭,因為這個字是清華的人發明的,畢業于清華大學的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于1953年創造了這個字。
當時教學科技落后,沒有錄音機、復印機,學生上課聽講全靠記筆記。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詞,但筆劃太多,寫起來費力又費時。;是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筆,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筆,可省下二十筆,大大加快了筆記速度,后來人工石合成了砼。
構形會意為“人工合成的石頭,混凝土堅硬如石”,并在大學生中得到推廣,1955年7月,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審定頒布的《結構工程名詞》一書中,明確推薦砼與混凝土一詞并用;從此,砼被廣泛采用于各類建筑工程的書刊中。
但是那又怎么樣?就算這個字是你們清華發明的,但論起結構方面,國內還是我們同濟第一!而我這個項目所展示的就是結構的美感,顧杰很快調整好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