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像是配電房等配套用房,原本就不需要太好的采光,在老圖書館也是放到底層,完全可以挪到稍微偏一點的地方么!還有藏書室,過強的光照原本就會損壞藏書,許多圖書館在設計的時候,還會專門把藏書室的光線做得暗一些,我們倒是省了這份功夫了,尤其是古籍室,那些古籍就更見不得光了!”
“不過放在地下的話,室內會不會比地面上更加潮濕?濕度過高也會影響圖書的保存時間,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各種設備的使用壽命!”金秋香提醒道,潮濕和采光一樣,都是地下建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地下建筑潮濕主要原因是溫度溫差造成的,溫度溫差過大,造成水汽形成凝結在墻壁表面或縫隙中,就會造成地下建筑內部潮濕的問題。
當外面的空氣很炎熱的時候,地下建筑室內的溫度相對較低,這樣就形成了溫差,造成空氣濕度增大,這樣水汽就會在墻壁上凝結,如果不及時采取除潮措施,地下建筑室內的潮濕會越來越重,導致大量霉菌滋生,出現刺激性的氣味。
“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首先,利用采光井、反光板等將陽光引入地下,讓地下的建筑也能接受水準以上的陽光照射,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的潮濕程度。”林樓也想到了這一點。
陽光能夠起到很好的除潮效果,光線照入地下建筑內部,就可以提高溫度,讓空氣變得干燥,同時殺死霉菌。
“另外,采光井也可以當做通風井,利用一些設備來加強空氣流通,也可以起到保持室內干燥的效果!”胡忠平補充道,利用通風將地下建筑內部濕潤的空氣釋放出去,同時引入相對干燥的空氣,也可以起到這種作用。
“還有一種可能是構造性滲漏,這與混凝土振搗密實度、混凝土表里防水、施工縫整理、管道洞口封堵等相關,這類緣由較為直接;尤其是新建建筑土壤潮濕,經過冬季及春季施工,土壤水分未蒸發完全,水分由于水蒸汽壓力差從室外土壤通過建筑構造滲透到室內造成室內潮濕。”馮少平提出了另一種可能。
“另有些地區,地下水位隨季節變化,土壤中的水分在夏季明顯增多導致夏季潮濕情況加劇;幸好林州大學距離地下水系較遠,不會出現第二種問題,而第一種問題可以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比如使用更好的防水材料,在施工縫的處理、混凝土搗震等環節更用心一些等等。”他也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的確,林州大學所處的區域要相對炎熱干燥一些,如果換成降雨量較大的潮濕區域,我肯定不會做這樣的設計!”其實要做也可以,那就得用上除濕機了,目前除濕機的價格較高、尺寸較大,一般建筑使用起來成本有些高,還不太適合。
“在土建方面,如果做好防排水也可以減少潮濕問題的發生,如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結構,設置附加防水層,對施工縫,裂縫,伸縮沉降縫等特殊部位采用加強措施,嚴格按照要求設置有效的防潮層,在工程內設置排水溝、截水溝等引排水系統等。”
“地下建筑除濕還是得以防為主,采取密閉不供人員出入的坑口,進、排風和排煙口的密閉,人員出入口設置防潮密閉門或空氣幕,封閉敞開水面,同時對工程內部根據工作區與非工作區,高溫區與低溫區,潮濕區與干燥區實施分區密閉等方法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幾位老師也陸陸續續地補充著,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地下建筑除濕方式,只要將各種細節控制好,就能讓這座地下圖書館的濕度維持在標準線以上。
“還有沒有其它問題?”林樓將這些都一一記下之后詢問道,前期溝通階段,就應該盡量提出更多的問題,然后在設計的時候把這些問題都考慮在內,從而避免等草案完成之后才發現竟然遺漏了某些很重要的影響,導致方案不得不推倒重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