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的紅葉只要看過一次就讓人難以忘懷,這次來得正是巧了,又是香山的紅葉季!”貝聿銘一路上對風景贊不絕口。
到了施工現場門口,他并未停留,而是繼續向上,到了山頂才停下來,然后站在山頂俯瞰這座已經落成了的酒店。
“小林啊,你當初的意見太正確了!如果按照我的老方案,那么大的建筑放在這樣的環境中確實不合適!現在就好多了,建筑規模正好合適,不大不小和周圍的景色相得益彰,既不顯得突兀,也沒有被景色完全掩蓋……”貝聿銘對這座酒店非常滿意。
下去的時候,顧為民和他聊起了典禮的安排,貝聿銘也很贊同他的想法,說著說著就笑了,“那就是十二月了,我記得我三年前確定在這里修建一座酒店的時候,也是十二月;那天剛下過一場小雪,山林覆蓋著一層薄雪,山上的涼亭、寶塔分布得錯落有致。”
“我們頂著凜冽的北風,沿著一條陡峭的小路爬到半山腰的一座小亭子,從那個角度望去,香山公園儼然一幅畫卷,當我們看到那個地方時,我絲毫也沒有猶豫,當時我就說了,我們就在這兒建吧。”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了,這個計劃終于成為現實,而且落成的時間也是在冬天,這實在是太巧了!”貝聿銘興致勃勃地說道。
如果不是改了方案,香山飯店要到明年的十月底才會試營業,但是因為林樓的緣故,貝聿銘縮小了香山飯店的規模,同時林樓利用電腦繪圖縮短了前期籌備的時間,之后在工地上嚴格督促李蘭舟,讓項目建設避免了許多返工的緩解,所以項目才能提前十個月時間完成。
進入酒店內部,看著各種細節,貝聿銘就更高興了,他指著飛云石說道,“北方的石材太粗糙,南方的又太精細,不夠大氣;云南石林中的石頭則兼具大氣與精細兩種優點,放在這里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中國園林就像是一個迷宮,置身其中,你很難一眼望盡,永遠不能領悟全局。一進園林,你就會被美景吸引而駐足流連——這美景也許是一棵樹、一塊石頭或者一隙光影。你漫步小徑,或踱過小橋,沿著蜿蜒曲折的園路,永遠步移景異……它關乎尺度、關乎散點透視,也關乎偶然——那種出人意料的欣喜。”
貝聿銘看這座酒店就像是看自己的孩子一樣,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喜愛;他固然做過不少比香山飯店更偉大的項目,但那些都是西方式的,而這座飯店則讓他找回了自己的根,走在庭院里,似乎回到了童年在獅子林園里生活的歲月……
逛完之后回到友誼賓館,貝聿銘依舊顯得精神抖擻,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像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和他們興致勃勃地說著方才的見聞,對林樓和施工方也是不吝夸獎。
顧為民和劉桐原本想著看完施工現場后,貝聿銘肯定很累了,所以打算明天再和貝聿銘聊儀式籌備的事情,但是一看他精神這么好,順勢改了計劃。
于是他們就在飯桌上就和貝聿銘說起了香山飯店落成暨試營業典禮的事情,貝聿銘聽了連連點頭,“要的,要的,一定要搞得熱熱鬧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