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伊女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也即是常規體育場該有的功能一定要有,同時還應該有一些象征意義,畢竟烏魯迪距離擺脫殖民統治才剛剛三十年時間,距離由君主制整體變為民選總統也才不到十年的時間而已。
交通、公共工程、裝備和國土整治部長埃策希爾-尼比吉拉補充道,“我們也希望這座體育場在修建和維護方面不要太復雜,畢竟我國的建設施工能力還比較有限!”
現在的建設可以交給中國,但日后的維護還是要他們自己做的,如果維護難度太高,恐怕過上一段時間,這座體育場就無法使用了。
“這座體育場應該成為烏魯迪進入現代社會,走上獨立自主道路的象征…….”他們倆說完,巴松基扎總統也說了一大堆東西,從烏魯迪的歷史談起,說道烏魯迪的現狀,并通過這些表達了自己和烏魯迪人民對新體育場的期待。
整場會談,大多都是他們在闡述,林樓等人偶爾問上幾句,當會談時間結束的時候,林樓等人準時離開,然后法國大使帶著阿爾方斯等人進去繼續談。
回到大使館之后,大家在會議室里討論這次會談的結果,“我總結了下,在體育場的功能上,烏魯迪方面要求并不算高,按照常規體育場進行設計就可以了!也就是建筑界所說的第二代體育場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按照建筑界的劃分,體育場館的發展可概述為四個不同的時代,第一代體育場館的特征是:設備間陋、功能單一,如羅馬時代的體育館,因為沒有電視,觀眾多是現場觀看比賽,此時對設備的質量要求不是很高。
第二代場館則是由于電視直播的出現,照明燈的裝置、記者和新聞設施、所有全程電子測量和顯示裝置能夠向世界各地宣布冠軍名字和成績的電腦設備等都成為體育場館建造要考慮的因素;此外,隨著現場觀眾的減少,座位和環境的舒適度要求增加。
這一代的場館設計更加靈活,可舉行多種活動,如今世界各國新修建的體育場就屬于這個范疇。
第三代體育場館除體育場外,增添了更有吸引力和親和力的設施,此外,現代的管理方式也使得場館收入的來源發生變化,觀看體育成為家庭的一項活動;體育場館的使用率增加,每年可用200-300天。
1984年動工,1989年竣工,由羅德里克-羅比與邁克爾-艾倫設計的多倫多新體育中心開合式穹頂體育場開啟了第三代體育場的時代。
第四代體育館采用了高技術設施,數字化,設計靈活,望遠鏡的座位以適應各種體育和文化活動,盡量使用天然光,觀眾與運動員的互動,座位靠近賽臺;鳥巢就是第四代體育場中的代表作。
如果是歐美發達國家想要修建一座新的國家體育場,肯定不會滿足于第二代體育場,不過對烏魯迪這樣的國家來說,第二代體育場已經足夠了。
“從功能劃分上而言,這種體育場不難設計,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競賽場地的規格、看臺、大屏幕、休息室、記者席等功能空間的布置已經有了比較統一的結果;而且烏魯迪方面也提出了日后維護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采取已經成熟的技術水平,和相對簡潔的設計,減少日后維護的麻煩。”林樓總結道。
“這樣以來,估計法國方面也會采取類似的設計,那么取勝的關鍵就在外觀上了!”李慶熙說道,既然功能上沒有太多可做文章的地方,那么就只能比外觀了。
“對,剛才總統先生和幾位部長也都強調過了,一定要展示出烏魯迪人民進入新時代的氣質來!在這方面你們有什么想法?法國人又會做出什么樣的設計?”史大使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