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樓現在剛剛拿到金獅獎,已經在建筑界樹立起了一定聲望,不過他也沒忘,自己出了可以在建筑界有所作為之外,還能利用自己的經驗,讓中國在城市規劃領域少走一些彎路。
但是建筑設計可以自己帶著團隊來完成,城市規劃就不是一個人就能說服的了,所以必須要同樣具備話語權的人站在他這邊才行。
王瑞珠院士就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他主攻建筑理論、城市及建筑史、歷史環境保護及規劃,歸國后長期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
其貢獻主要分為幾部分,首先是編撰了《世界建筑史》系列專著,這是在實地考察和收集原始素材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撰寫的多卷本世界建筑通史,全書16卷43分冊,堪稱鴻篇巨著。
該叢書具有大型類書和學科基礎工程的性質,具有信息量大、材料新、綜合性強等特點,在編排立論和研究方法上亦有獨到之處并附有完整的中外文對照檢索系統已出版的頭三卷獲華夏建設科技一等獎。
其次是對歷史建筑保護的貢獻,他所著《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歷史環境保護的學術專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及科學價值和學科建設意義,對當前實踐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該成果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時作為顧問參與攝制的《歐洲古建筑保護》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林樓模仿吳委員的菊兒胡同改造了自己的四合院,同時計劃和李慶熙他們一起,將這種實驗放大,在這一點上,他和王院士肯定有共同語言。
這也是他此次來拜訪王院士的主要原因,可不僅僅是為了給他送東西,順便打聲招呼而已;王院士對他的問題也非常感興趣,自從到了巴黎之后,看到巴黎大街上那些古樸的建筑,再回想起北京的現狀,以及當年的梁陳方案,他也生出了許多想法。
“巴黎是世界聞名的大都市,而且這座城市的歷史比較悠久,幾乎經歷了從中世紀到現代所有重要建筑理論的影響,是一座歷史與現代并存的城市,甚至可以說在巴黎就能看到完整的建筑發展史。”說起這個話題,王院士的興致頓時就來了。
林樓和李慶熙等人聽了默默點頭,法國法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建筑文化傳統的國家,中世紀末期曾創造過哥特式建筑的輝煌歷史。
15世紀中葉,法國在經歷了百年戰爭之后,科技和商業都有了發展,城市開始迅速擴大,中央政府扶持工商業,建造城市和道路系統。
在建筑領域,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學院派主張,恰恰符合法國君主政府要求制定國家的統一規范和標準的需要,于是古典主義建筑在巴黎大為盛行。
為了展現自羅馬帝國之后最強大的君主**政體的新秩序,彰顯新的**王權下文化藝術的偉大風格,路易十四專門設立了一批文化藝術學院。
在宮廷的倡導和引領下,這些學院的任務之一便是建立和制定嚴格統一的規范和提出相應的理論,在建筑領域,體現世俗王權和國家秩序的古典主義建筑風格,便成為這個時期建筑藝術發展的主流。
而盧浮宮和凡爾賽宮就是這一時期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及代表作,強調中軸線、主從關系對稱;強調柱式,塔司干、陶立克、愛奧尼、科林新和混合式這五種柱式的各部分之間都有嚴格的教學關系,這些柱式的來源、形式、比例和表達的性格特征都有明確的要求。
而到了十八世紀,又從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洛可可建筑,洛可可本身倒不像是建筑風格,而更像是一種室內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