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中國過去做過懸索橋,于是他就去豐臺橋梁廠,和橋梁廠的同志共同研究錨頭的做法。還和建設部的綜合結構研究所合作,最后決定用個混凝土圈梁,把錨頭打在里面,固定在外圈和中心上下兩個環上,照明燈和音箱也都掛在圈梁上,像明亮的光環。
同時考慮到空調吹風對體育比賽的影響,就和建設部采暖通風給排水研究所的汪善國工程師,一起研究出了“高速噴咀送風空調系統”。
在屋頂圈梁的下面設置出風口,用很高的速度把風噴出來,一直噴到場地邊緣。同時在看臺上做了一些回風口,風到這里就被吸進去了;所以看臺上很涼快,賽場上沒風,運動員比較熱,但不會影響比賽。
和熊工相比,某些外國人解決風力的問題就簡單了,等比賽的時候,風向朝那邊對自己本國的運動員有利,就往那邊吹,這種事韓國人最喜歡干。
在設計首都體育館的時候,熊工設計了國內第一個鋼網架結構建筑,網架的結構跨度可以做到更大,而且只要架上去,無論溫度變化還是地震造成的滑動,都不會讓它掉下來。
同時還開創了活動地板、活動看臺、活動冰層,利用鋼網結構空隙調節風力,讓現場始終保持在無風狀態,不會影響運動員比賽等創新設計。
“我們當時在設計體育場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電視轉播的需要,亞運會舉辦的時候肯定是要進行國際轉播的;現在要進行翻修,就必須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而我在這方面的經驗是比較欠缺的。”熊明謙虛地說道。
他是國內體育場館設計領域的專家,又一向以敢于創新而著稱,現在連他和歐陽驂都不敢打包票,其它建筑師就更沒把握了。
“那咱們國內還有沒有熟悉體育場館設計的人才?我看上海、廣州還有長沙的體育場館就設計得很不錯么?”大領導皺起了眉頭。
“國內其它熟悉體育場館設計的建筑師確實還有不少,不過他們和我一樣,年紀都比較大了,而且也已經有段時間沒進行這方面的設計工作了,所以肯定也需要學習!”國內熟悉這一領域的建筑師就那么幾位,以前開會多多少少都打過交道,歐陽驂馬上就做出判斷。
“歐陽老師說得不錯,不過好像還漏了一個人!”熊明則想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您應該還記得去年的時候,咱們國家為非洲的烏魯迪援助修建了國家體育場吧?這座體育場的設計方案里,倒是用了不少比較先進的理念!”
“哦?這是哪位建筑師設計的?他今天來了沒有?”大領導馬上問道。
“是我們清華建筑系的林樓同志。”熊明說道,算起來林樓還是他的師弟來著,“他今年沒來。”
“這樣的同志正是我們需要的,為什么不請過來?”領導有點不滿意了,好不容易有個能解決問題的人,怎么沒到場?
“領導,是這樣的,林樓同學今年才大三,還沒有畢業呢!而咱們這次會議的規格比較高,所以就沒邀請他過來!”旁邊的劉桐馬上解釋道。
“哦?小劉你對林樓同學的情況還挺熟悉?”領導聽到林樓才大三,也比較好奇,“來,給咱們說說林樓同學的情況。”
盡管已經快五十了,劉桐對被大領導叫做小劉還是一點兒意見都沒有,他馬上開始匯報,“我之前在香山飯店項目上和林樓同學合作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