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之后,林樓的生活又恢復到以前的樣子,每天就待在四合院里,要么畫圖,要么和客戶討論項目,要是有了空余時間,他就拿來撰寫文章,準備出一本綜合性的建筑設計類的專業著作,現如今國內倒是有這種專著,但是和其它教材一樣,都有些落伍了。
以前那幾本建筑史、建筑手繪方面的著作已經成了不少國內高校的指定教材,但那些都是和其他人合著的,如今他想自己寫一本,等到完成之后,肯定也會受到高校的青睞,到那時候,他可就是好幾代國內建筑師的老師了。
當然,林樓要寫這本書,可不僅僅是為了名聲而已,同樣也是為了幫國內培養人才,其實許多國內建筑系的學生都不缺天分,只是囿于眼界以及教材、老師的問題沒辦法成為大建筑師,要是能出一本高質量的教材,毫無疑問肯定會改變這一現狀。
至于眼界的問題,林樓也有想法,打算等機會合適的時候,找《建筑師》雜志合作,從每年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的獲勝者中,選一批有潛質的建筑系學生舉辦夏令營,讓周雅倫出面,安排人帶他們去國外考察參觀學習,以此來補充眼界。
現如今林樓在國外也不缺人脈關系,這些學生去了日本,可以請磯崎新、黑川紀章派出自家事務所的年輕人同他們交流,帶他們去看日本的建筑;去了法國,可以請格姆鮑贊巴克安排人帶他們看看法國的建筑,和巴黎建筑學院的學生進行交流;去了美國就更方便了,不管是請貝聿銘幫忙,還是讓林橋安排,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只是等快到寒假的時候,不管是去參加亞運會的會議也罷,還是在沙龍上和北京的青年建筑師們交流也好,林樓都能明顯感覺到,大家最近的情緒似乎都有些不太對勁。
很快,消息最靈通的徐家平就給林樓解釋了原因,原來他們都在琢磨建筑設計單位改制的事情呢,因為改制的原因,大家對未來都有些忐忑。
國內建筑設計單位如今實施的制度還是事業單位模式,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確定了建筑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在這個體制中的建筑設計單位,依靠事業經費開支,設計任務都是上級劃分的,不收取建筑設計費用。
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因為設計人員不需要面臨市場競爭,不管設計的好不好,拿的工資都差不多,時間一長,大家都缺少磨練技術的動力,除了少數建筑設計師之外,絕大多數建筑設計師的水平都徘徊不前。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家見識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才發現國內的建筑設計水平已經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了;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業主都對建筑有了新的需求,原來那些建筑設計師的水平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了。
尤其是一些高端酒店的設計領域,國內的建筑師實在是缺乏這方面大家經驗,所以就只能花大價錢請境外建筑師來設計,于是香山飯店請了貝聿銘,建國飯店請了美籍華人建筑師陳宣遠,南京金陵飯店請了香江巴馬丹拿設計公司,長城飯店請了美國培蓋特建筑事務所。
和這些境外建筑設計單位合作,固然做出了能和國際接軌的項目,但花費的設計費著實讓人心疼,設計費高昂不說,關鍵還得用寶貴的外匯。
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建筑界自然而然也生出了要改革的想法;1979年,國家建委在會議上提出,設計單位要實現企業化,推行合同制,并確定了28家設計單位進行試點。
然后鄧希賢也在一次講話中提出,建筑業在許多西方國家都是經濟支柱之一,是可以賺錢的,是可以為國家增加收入、增加積累的重要部門。
這段講話為建筑界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再加上此前的試點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距離預期還有很大差距,于是在今年的建筑工作會議上,建設部拿出了建筑業的改革大綱,組織的企業化和產品的商業化成為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