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旦遇上了,只要他們還能想起當初培訓的內容,那可是能救命的!林樓甚至琢磨著,要不要和其他部門聯系,出一部關于抗震培訓的科教片,這可比文字培訓資料直觀多了。
既然想到了就做,反正他現在有這個錢也有這樣的人脈關系,四合院里的沙龍可是持續了好幾年了,早已不僅僅是局限于建筑業內部的沙龍,像馬岳這樣的青年雕塑家、宋懷桂這樣的模特經紀人、崔健這樣的搖滾樂手都會經常過來坐坐。
另外還有年輕的服裝設計師、音樂人、畫家等等,自然也少不了影視工作者,自己出錢讓他們拍攝一部科教片,這簡直太容易了!那些還在學校的苦逼孩子們,只要能獲得實踐的機會,那怕是科教片,也會搶著來。
嗯,還可以聯系下黑川紀章,讓他弄幾部日本那邊的培訓影片送過來,讓這些影視專業的學生先看看日本人的片子,然后再進行拍攝,這就更全面了。
葉榮添等人帶著資料回到四川,和當地教育部門的領導溝通了下,這些領導剛開始還有點莫名其妙,但是唐山大地震才剛剛過去九年時間而已,好多人都對這場大悲劇記憶猶新,隱隱約約地意識到,或許真有必要進行類似的培訓。
再加上葉榮添他們愿意出錢進行宣傳,組織培訓,那就更沒問題了,只要不讓他們出錢,那一切都好說。
于是教育部門下達了通知,然后葉榮添等人印刷了大量培訓資料下發下去,再一個市一個市的跑過去做宣傳,先教會市里面的老師,再由這些老師去給縣里面的老師做培訓,就這么一層傳一層,抗震培訓的工作慢慢在西南地區開展起來。
而林樓這邊找到的電影學院學生,一聽說有拍攝的機會,那怕只是科教片,一個個也興奮地不行,連忙答應下來,然后回學校聯系老師,借用設備,構思劇本……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
至于拍攝地點和群眾演員的問題,林樓就給解決了,他找到后庫中學的高校長,把事情說了一遍,高校長也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進入二十世紀后,北京城區還沒有發生過五級以上的地震,但是北京所處的位置也在地震帶上,在清代就發生過多次大地震,其中在康熙十八年,甚至發生了八級的大地震,當初那場地震留下的痕跡現在都沒有消失。
所以給北京的孩子們進行這方面的培訓還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剛好一邊培訓,一邊為科教片提供素材,為其它地區的孩子們演示爭取的應對方式。
林樓一邊忙活科教片的事情,一邊按部就班地完成著正常工作,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去,一不留神就到五月份了。
1985年5月中旬,第十一屆亞運會組織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政務院的萬副總擔任組委會名譽主****一職……額,這位的身份比較敏感,還是不寫了吧。
然后原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任執行主席,現執行主席由伍紹祖接任,另外組委會副主席分別由張百發、何振梁、袁偉民、徐寅生、韓伯平擔任。
亞運會組委會的任務,除負責所有比賽項目的組織方案、日程編排之外,最為重要的是為亞運會服務的一系列工程建設,而這項工作則由張百發副市長直接管理,市建委副主任顧鑰提供專業上的支持。
組委會正式成立之后,場館建設方案的評選也排上了日程,林樓又要去做匯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