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話題回到我一上課時候提到的那個問題,什么樣的建筑才是好建筑?這個答案對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不過有些基本的原則還是要把握的!”
“亨利-沃頓1624年在其《建筑的要素》一書中提出的建筑的三個基本條件:堅固、實用、美觀,這三個單詞也刻在了如今國際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的獎章上!”
“可能有很多同學不了解這個獎項,在這里我簡單地介紹下,在建筑界,有不少國際性的大獎,比如歷史悠久的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RIBA)金獎、獎金更豐厚的日本國家藝術大賞和丹麥嘉士伯獎、重視單個作品的美國建筑師協會(AIA)國家榮譽獎等權威大獎,但近些年來,這些獎項的風頭已經被普利茲克獎奪走。”
“普利茲克建筑獎由凱悅基金會在1979年設立,用以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師,表彰其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責任感的優秀品質,以及通過建筑藝術對建筑環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貢獻。”
“一個獎項成為偉大,是因為獲獎者足夠偉大,而這首先要求評委們足夠睿智,評選程序足夠公正,普利茲克獎設置了嚴密的評選體系,并接受全世界的提名,盡量避免提名者的國籍、種族、性別等諸多因素對最終結果的干擾。”
“從1979年到現在,已經有菲利普-約翰遜、路易斯-巴拉甘、詹姆斯-斯特林、凱文-洛奇、貝聿銘先生、理查德-邁耶、漢斯-霍萊因、戈特弗里德-玻姆八位建筑大師獲獎,這些大師也證明了普利茲克獎的公正性和權威性,該獎項的影響力也因此日益擴大,漸漸被人們稱之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
說其它的大家可能還有點迷糊,一說起諾貝爾獎,大家都明白了,這個獎項在中國可以說是知名度僅次于奧運會獎牌的獎項了。
“雖然能否獲得普利茲克獎并不是成為建筑大師的必要因素,不過我還是希望,將來咱們大家伙兒之中,也能出幾位普利茲克獎得主!”
然后林樓又把話題迎了回去,“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大家必須記清楚普利茲克獎獎牌上刻的那三個詞:堅固、實用和美觀。”
“這三個詞是有先后順序的,堅固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設計的樓連堅固結實都做不到,反而大談特談其它的,那就是本末倒置了!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最終決定方案的并不是我們這些建筑師,而是甲方,但不管他們怎么說,保證自己作品的可靠性都是第一位的!”
“我們拿出來的作品,必須要符合相關規范,必須要為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負責,絕對不能弄虛作假,這條原則是不容妥協的,我們寧可不做這項業務,也不能配合甲方坑害群眾!”會計學院的原則是不做假賬,建筑系學生的信條就是這個了。
“其次,我們設計出來的建筑終歸是給人使用的,那么實用性也是必須得,在保證建筑堅固牢靠之后,我們就要盡量認真地考慮使用者的需求;不能因為追求其他東西,而給使用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別只顧立面來個蒙特里安效果就窗戶大小不一,別為了曲水流觴而來個室內小池塘。”
如果說堅固是不可動搖的原則,那么這一項就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了,建筑的功能多種多樣,但有些功能是相互沖突的,你將想要極好的采光,又要百分百的**性,既要絕好的空氣流通,又要不受外界噪音的干擾,這些要求就有點為難人了。
比如住吉的長屋引入了自然資源,可以在家中欣賞四季變幻,觀賞植物繁盛與衰敗,但住起來卻非常麻煩,秋天需要掃落葉,冬天需要掃雪,甚至下雨天傘去廁所都得打傘。
不過要是從建筑設計理念上來說,這些又不是缺點了,因為安藤忠雄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幫助現代人回歸本質,回歸人與自然最初的關系。
而且還有地塊屬性、技術指標等各方面的影響,就比如大家買房的時候總會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為什么開發商要把戶型設計的這么別扭?難道建筑師就不懂得設計南北通透、戶型方正的好戶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