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考慮到日后申辦奧運會的需求,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還預留了改動空間,以便于日后為奧運會進行改建。”等舉辦奧運會的時候,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比賽場館,需要添加什么新設備,林樓同樣再清楚不過了。
“奧運會啊……”幾位領導沉吟片刻,都沒有馬上發表意見,雖然中國已經順利拿下了亞運會的舉辦權,但亞運會和奧運會差得實在是太多了,現如今也只是有了一些想法,至于什么時候提出申辦,還要看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亞運會舉辦情況再決定。
“你能想到這些很好,確實,這么好的體育場館肯定是要用好幾十年的,而現在的科技發展又這么快,要是沒有預留日后改建的空間,那就麻煩了。”不過對于林樓這種細致的想法,還是要表揚下的。
從整體規劃布局,再到每一個座建筑的細節,然后是外面的園林景觀,林樓都統統說了一遍,最后則說起了那些帶有濃郁傳統建筑文化的元素。
“雖然是很現代的建筑,但確實是能看到這是屬于我們中國的建筑!這樣的建筑應該多一些才好啊。”大領導的確喜歡這些。
“是啊,有時候我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看到那些新蓋起來的大樓,一方面為咱們國家經濟的發展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則有些遺憾,這些建筑好是好,但看起來都太西方了。”另一位領導附和道。
“從經濟性上來講,如今各座大城市里流行的現代建筑,都是經過了歐美國家的歷史驗證,在功能性、經濟成本等方面達到了相對平衡。”看到領導今天心情高興,林樓的膽子也大了些,給他們解釋起了這種情況的原因。
“實際上,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要是不看老城區的話,走在建成不久的大街上,其實很多建筑也是一樣的,除了店鋪上的文字語種不同,基本分不出這到底是巴黎還是紐約,是倫敦還是柏林,就連我經常去的杜姆市也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領導們覺得這個觀點很新奇,示意林樓多說一點兒,于是林樓便引申開來,“在過去,由于科技水平發展、氣候環境、風俗民情的不同,世界各國的傳統建筑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西方以石材為主,我們以土木為主,東南亞國家多使用竹子……”
“就算是我們國家,各個區域的建筑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江南由于梅雨季節的影響,屋頂傾斜度很大,西域常年干旱,屋頂是平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由于防潮的需要,出現了吊腳樓…….”
“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鋼筋、水泥、玻璃等更好的建筑材料取代了土木、石材、竹子成為主流,而任何建筑材料都有自己的屬性,適合設計成什么樣的房子都是有規律的,于是就出現了較為相似的現代化建筑。”
“這些建筑的形式是經過了近百年發展,無數建筑師、科學家苦心鉆研的結果,是非常成熟和可靠的方案。”
“這些根據新方案打造出來的房子,比傳統建筑更能適應不同地區環境的變化,這種大樓無論是蓋在江南還是西域,在外觀上就不需要再根據當地的氣候進行太大的調整了,只需要在細節上修改下就好。”
“比如東北寒冷區域的墻壁更厚,玻璃最好也使用兩層,室內還要通上暖氣,以抵御寒冷;南方較熱的地區,玻璃單層就可以,甚至還可以把玻璃窗開得更大……”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世界各國的就建筑雖然依舊有區別,但大體上確實是越來越接近了。
“那照你這樣說的話,以后世界各國的建筑都大體類似了?看不出來有什么區別?”一位領導皺眉問道,“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好吧?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些好東西還是要保留的吧?”
“國際建筑領域,也在反思這些年現代化建筑全球泛濫的趨勢,并有很多建筑師提出,要把建筑和當地文化相結合。”但是和當地文化結合并不意味著統一上大屋頂。
“但是這種結合并不是簡單地照搬原來的建筑樣式,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說古建筑復原,或者旅游區,或者有歷史沉淀的老城區可以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