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領導們講述了最為顯著的幾個特征后,林樓稍微停頓了下,曹凱便飛快地更換了照片,林樓繼續指著照片講述,“這些是二戰結束后,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比較常見的建筑形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建筑之間的區別要比之前小得多!”
“如果不看建筑上的文字,不看建筑周圍人群的打扮,我們恐怕很難判斷這些建筑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這么幾點,首先,從經濟性上來講,把辦公樓和高層住宅樓設計成這個樣子,是最節省成本的;其次,這樣的設計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鋼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優勢;以及,這樣的設計方案是經過許多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探索和修改后的成熟方案……”
“出于上述原因,這些建筑迅速在全球蔓延開來,導致了千城一面的出現!因為這樣的建筑無論是從經濟性、功能性、科學性、成熟性還是易復制性上都超過了其它類型的建筑!”
林樓看了一眼在場的領導,舉了一個他們更容易理解的例子,“這就好比武器,世界上的自動步槍有很多型號,但生產最多的還是蘇聯的AK系列和美國的M系列,除了政治影響之外,更多地還是因為這兩個系列在上述幾個因素上占優。”
“這么說來,隨著咱們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后咱們的城市里,也會出現大量這樣的建筑了?”這下領導明白了,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恐怕很難解決。
從功能上來講,這些建筑可以滿足絕大部分需求;從經濟性上來說,比其它方案更實惠……這樣的產品無論在那個領域都會成功吧?
“這可以說是必然的趨勢,理論上來講,設計成不同樣式也可以,但是如此以來成本就提高了,而且使用功能甚至還會削弱……”
曹凱又一次更換了圖片,這次是兩棟規模相似、但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筑,一座是全球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筑,另一座則是帶有濃郁地方文化特征的建筑,林樓當著領導的面給他們核算了一番成本,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座建筑無疑要貴得多!
領導們小聲議論起來,要是僅僅因為需要展現中國文化特征,而增加這么多成本的話,那就太不劃算了。
“小林同志,那這么說來,這股子風氣就無法阻止了?”
“阻止當然是可以的,就是增加的成本太高,太過得不償失……”林樓繼續講了下去,和他上次跟李慶熙等人聊到千城一面這個問題時候一樣,他認為可以在個別標志性建筑上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將本城市和其它城市區分開來。
“.…..比如大家一看到貝殼狀的歌劇院就知道這是悉尼,一看到埃菲爾鐵塔就知道這是巴黎,一看到帝國大廈就知道這是紐約,一看到故宮就知道這是北京……”
領導們微微點頭,如果是這樣的話,個別建筑的成本肯定會增加,但這點投入卻是值得了,畢竟只是個別建筑而已,國家還是能拿出這筆錢來的。
“所以,從今往后,北京市新建的大型建筑一定要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來!”一位領導興致勃勃地說道。
您可別這么說,要不然又全是大屋頂了,林樓趕緊讓曹凱繼續更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