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脊、大厝這樣的建筑形式,在其他地方也有較為相似的,而土樓卻是海東省獨有的建筑形態,標示性非常強。
土樓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塢堡,隨著宋元時期北方居民南遷流傳到了海東省。
到了明代中后期,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于家族團聚,又能防御戰爭的建筑方式。
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規制興建土樓,建筑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
從建筑形式上而言,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筑,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
但由于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御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多年以后,海東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隨著諸多影視作品的推廣,漸漸為人民所熟知,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成為海東省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林樓要考察海東省的特有建筑,那幾座最有名的土樓肯定不會錯過,曾經帶著李慶熙、林米塔和曹凱去認真研究過,帶回來了大量的照片、手繪以及文字資料,并給事務所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林樓一問起什么建筑形式才是海東傳統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海東土樓。
“所以,按照我的初步計劃,打算以海東土樓為主要靈感來源設計海東省博物館;同時由于海東省博物館肯定不是一座單體建筑,而是一片建筑群,所以各位方案中比較適合本項目的,我也會加進去,希望大家能繼續調整自己的方案!”林樓說道。
“可是,土樓的話,要怎么樣才能在不失去原有精髓的基礎上,展現出充分的現代建筑元素呢?”其它建筑師不是沒有想過這個方案,但操作起來難度實在是有點大。
海東土樓大多都是圓形的,而圓形的建筑在空間利用等多方面都較難處理,這些問題都讓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利用海東土樓為靈感設計這座博物館的計劃。
“辦法還是有的!”林樓顯得胸有成竹,他早就想好了解決方案,而且后世也不是沒有以海東土樓為靈感的現代建筑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安藤忠雄在廣東順德設計的和美術館,和美術館模仿海東土樓的圓形布局,用清水混凝土打造出一座五層的中空建筑,以兩條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螺旋形清水混凝土樓梯連接各個樓層。
以混凝土為主,木、鋼材料為輔,利用光影,在一個空間里塑造了縱深、高低、長寬多變的效果,一天光線角度的改變,如建筑血液流淌,賦予其生命力,也會使空間形狀改變;清水混凝土為畫布,光影為水墨,富有東方哲學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