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參觀完這些,才會返回日本,正式撰寫文章;原本他只安排了五天時間,估摸著已經夠用了,但是現在看來卻還是不夠。
于是在機場的時候,他便打電話給總編,要求延長時間,尤其是在南江市停留的時間,務必要把海東省博物館的情況了解清楚了。
“納尼?你是說林先生現在就已經完成了足以奠定大師地位的成熟作品?”總編聽到這個消息也很驚訝。
“是的,我可以賭上我東大建筑系學生的榮譽!”千原凜人害怕總編不答應,干脆賭上了自己的聲望。
“那可真是太厲害了!我給你時間和經費,你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寫好了!對了,歐洲和美國的記者有動靜沒有?我們可不能讓他們搶在前面了啊!”總編也意識到了問題的麻煩,下一期要刊登的內容已經確定了,主要講拉脫維尼亞首都國際機場和林樓的建筑設計理念,可沒地方來寫海東省博物館。
那就只能放在下下一期了,但是這樣的話又引發了一個新的擔憂,要是歐洲或者美國的建筑期刊也找到林樓采訪,率先把海東博物館的消息放出去,那他們可就虧大了。
“直到我離開之前,林先生那邊暫時還沒有收到歐美期刊的采訪申請!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注意,或者辦理手續比較麻煩的原因吧?”千原凜人說道,如今中國人想出國不容易,外國人想來中國同樣也沒有日后那么方便。
日本因為距離比較近,同時近些年來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所以比起歐美國家來還是要方便一些的,《建筑與都市》就占了這個便宜。
“那也不能放松警惕啊!”總編依舊沒有放下心來。
“我已經和林先生的助理說好了,要是有歐美記者的采訪申請,他會通知我們的!”千原凜人也不是沒有準備,他用幾本日本建筑師的圖集換來了曹凱的承諾。
當然,曹凱這也是得到了林樓的許可,要不然他可不會透露這些消息;而林樓允許的原因則是他覺得,日本深受中國影響,更能理解海東博物館項目,讓他們率先把這個項目介紹給全世界,要比其它雜志好得多。
總編這才放下心來,并馬上開會協調下下一期版面的事情;而千原凜人則一路奔波,到處參觀林樓的作品。
等回到東京后,馬上開始整理資料,正式撰寫文章,熬了好幾天功夫,獻祭了不知道多少頭發,千原凜人總算是完成了這篇文章。
經過幾輪修改,又獻祭了不少頭發,這篇文章終于出現在《建筑與都市》雜志上,全世界關注林樓和拉脫維尼亞項目的人,都看到了這篇文章。
林樓對本土主義建筑設計理念的闡述還有那些作品,都讓他們為之沉迷,對這篇精彩的文章也是大加贊賞。
但是等看到最后,千原凜人卻來了這么一句,“林先生對本土主義理念的研究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已經拿出了更加出色的作品,來展示自己的建筑理念,可惜因為篇幅的原因,本期不能詳細介紹,請大家關注下一期文章,我們會送上林先生迄今為止最杰出的作品!”
啥?期刊雜志也會斷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