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更出色的作品?而且還是能夠全面展示自己建筑理念的成熟作品?《建筑與都市》不是在開玩笑吧?林先生卻是很有天賦,但是他才多大年紀?”許多建筑業界人士都不太相信,畢竟此前那些大師,都是在四十歲以后才拿出這樣的作品的。
而林樓今年才二十六歲而已,按照以往的經驗,他能夠將自己的建筑理念磨礪成熟,然后拿出代表性作品來,起碼還得十年時間。
“可這是《建筑與都市》啊,并不是什么垃圾期刊!他們的文章都是經過嚴格審核的,如果不是拿到了確鑿的證據,他們肯定不會這么說!”《建筑與都市》的權威性卻讓很多人不得不相信這一點。
并開始期待下一期盡快出來,好早點看到林樓的新作品,“滿世界都是現代主義,這實在是太讓人厭倦了,建筑界也確實需要一種新的理念來打破現代主義的壟斷!”
眼下雖然有種種新的理念,比如文丘里的后現代主義,阿爾瓦羅-西扎的新地域主義,伯納德-屈米在拉維特公園里展現出來的解構主義等等,但誰又會嫌棄建筑理論更多呢?
最重要的是,林樓通過香山飯店、山頂俱樂部、圣鼓體育場、皮爾-卡丹拉德芳斯新旗艦店、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等項目已經在國際建筑界樹立起了不小的聲望,大家都認可了他的實力,認為他有能力做出一些東西來。
現在林樓果然拿出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大成之作,這些建筑師自然想早點看到他的作品,說不定林樓的新作品就能給自己帶來靈感,促進他們在建筑設計領域再上一個臺階。
這些建筑師對于各種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常規的設計手法都非常熟悉了,所欠缺的就是一點靈感,一點理念上的改變,任何新理念的出現都值得他們關注。
“可惜去中國太麻煩了,不然的話,我真想現在就訂機票,到中國去拜訪他,好早點看到他的新作品!”一些建筑師為此感到遺憾。
“現在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馬上就要竣工了吧?身為主要建筑設計師,他肯定會來參加這場儀式,到時候我們去拉脫維尼亞見他就可以了!只是不知道,這場典禮和下一期《建筑與都市》究竟哪個會先到來!”
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的落成慶祝典禮如今還沒有確定時間呢,所以他們也不知道哪個會更早到來。
一些和林樓有交情的建筑師都開始打電話了,從貝聿銘到黑川紀章,從磯崎新到格姆鮑贊巴克,甚至正在繼續磨練自己的扎哈也專門詢問了。
“是的,我是進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的嘗試,想把中國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建筑與都市》的文章或許有點夸張了吧…….您想要看我的圖紙?我感到非常榮幸,我這就先發傳真給您……”林樓愉快地回復著。
“傳真過來的圖紙效果很不好,如果方便的話,能不能郵寄圖紙過來?”現如今傳真的質量不算很好,這些建筑師都害怕會因此而影響自己觀察細節。
“我正要說呢,現在先發傳真,讓你們有個粗略的印象,然后我就會安排人復印資料給你們郵寄過去!”這些資料將包括效果圖、總平圖、福建土樓的照片,自己設計這座建筑的緣起經過等等,讓他們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自己的設計理念。
“那真是再好不過了!可惜最近還有好幾個項目要做,不然的話,我一定會前往北京和你交流的!”幾位建筑大師都發出了類似的感慨。
同樣激動的還有那些建筑類的期刊雜志,尤其是之前刊登過重量級文章來介紹拉脫維尼亞首都機場項目的《建筑實錄》和《Abitare》等等,他們明明已經注意到了林樓,并且開始考慮對他進行專訪,沒想到還是被《建筑與都市》搶了先。
《國家地理》倒是淡定許多,他們并不在意那些仍然停留在圖紙上,尚未完工的項目,不過他們也把這件事記下了,并且決定繼續保持對林樓的關注,等到他的新項目一落成,就安排記者去現場拍攝,撰寫文章進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