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些環節其實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回避原則,實際上院士的直系或者旁系親屬參加院士評選的比例并不高,反倒是存在師生關系的更多一些,但師生關系似乎不在回避范圍之內,這必然會產生一定影響。
但細細想來似乎也沒辦法,因為院士往往都是各自領域的大山頭,門下弟子眾多,這些學生能成為他的弟子,在基礎和天賦上肯定沒問題,然后又享受了院士級別的培養,能夠比其他人更便捷地參與各種大項目,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日后繼續成為院士好像也不稀奇。
但是這必然會引發學術上“同宗同族”的現象,就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從創辦后到2018年的60年時間,培養的本科生平均每1000人就有一位成為了院士,這是在全國高校中遙遙領先的。
這里面固然有中科大教學質量過硬,學術氛圍突出的原因,但要說和中科大數量較多的老院士沒有關系,估計誰也不信;這對那些出身其它學校的院士候選就真的公平么?
同時在第一輪評審中,除去不參與投票的資深院士,各個學部擁有投票權的科學院院士人數僅為幾十人,也就是說寥寥幾十人的意見就決定了一位學者能否將一只腳邁過通往“院士”的第一道門檻。
如果某位候選院士和該學部某位老院士存在較大的矛盾,那么他想通過審核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弊端。
同時在最終的全體院士投票中,由于現在已經每人能做到通曉所有門類的科學,就算是院士最多也只對本領域有研究,而僅僅依靠自我介紹和現場回答,恐怕沒辦法讓所有院士明白他的學術水平和成績。
那么,運作這種事自然而然就誕生了,說得好聽點就是幫助其他領域的院士了解候選人的學術成就,做出過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要是說得不好聽,那門道就多了,不少人就因為缺乏運作能力,而遺憾落選院士。
不過這些弊端放到林樓身上卻成了優勢,清華大學在科學院人數較多,科學技術部又有吳委員這樣的資深學部委員照應,很順利便獲得了通過。
在最終的院士投票環節也是一樣,清華大學的運作能力還是很強的,在他們的幫助下,林樓也拿到了半數以上的有效票數,在三十三歲的年紀便成為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而且根據他的工作,日后再評選工程院院士,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成為繼吳委員之后,第二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雙院士,似乎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林院士,早啊!”
“林院士,早上好!”第二天去事務所上班的時候,大家集體改了稱呼,在學術領域,確實沒有比院士更高貴的稱呼了。
“哎呀,你現在都已經是院士了!我現在甚至有點后悔當初在美國創業了,我要是一畢業就從斯坦福回來,說不定現在也有資格進入院士候選名單了!”如今已經回到國內的林橋表情有些復雜。
“現在也不晚啊!就憑你在計算機圖形領域的研究,早就達到院士的學術水準了,接下來用心鉆研幾年,搞個大項目出來,評選院士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兒!”林樓安慰道。
“將來林橋先生要是也評上院士,那你們林家就是一門雙院士了,這可就太風光了!”眾人滿是羨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