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守陵人在墓中可是算得上小半個主人,至少是主人家的自己人,他們此行要入侵墓地,卻是相當于盜墓賊!
楊玉英目光流動,盯著石桌上的資料從頭瀏覽。
大順朝還在,王朝甚至還處于鼎盛時期,可太宗他老人家安排的守陵人,真正看來與尋常百姓已經沒什么區別。
守陵人共有兩支,一支姓費,一支姓袁。袁費兩家是姻親之家,通婚非常頻繁。
袁家侍從公輸家,個個都是機關高手。
費家以武傳家,家中子弟擅長攀巖遁地之術,也擅暗器,擅隱匿,武功非凡。
他們兩個大家族生活在永吉陵東的太平山上,世代主要游獵為生,也做些皮貨生意,家族綿延至今,曾經是兩個龐大的家族,族人數百。
一直以來,兩家到也不是所有人都困守山上,偶有族人下山,經商的經商,走鏢的走鏢,做個普通江湖人的也有。
甚至還有人考了秀才,考上舉人,正經入仕,雖都沒有什么高官,但也算是改換門庭,光耀門楣。
不過,兩家嫡系子孫都必須留在山上,守著家族的秘密,看護整個永吉陵。
也只有嫡系子孫,才真正了解家族的隱秘。
前些年亂世,也曾有盜墓賊打過皇陵的主意,尤其是百年前,大順朝讓斡國圍了京城,皇陵護軍也都傾巢而出,皇陵空虛,那幾個月,袁家和費家兩家折損子弟六十余人,才算是保得陛下陵寢平安。
袁、費兩家對大順朝有大功。
到如今,兩家子孫凋敝,早不復當年盛況,零落的子孫固守深山老林,家族聚居一處,加起來男女老少都算上,共有兩百四十七人。
若她和夏志明的計劃如果成功,沒敗露還好,一旦敗露,驚動皇陵護軍,這兩個家族所面臨的恐怕就是真正的……夷族之禍。
楊玉英竟是并無多少猶豫。
她這些年也是滿口的仁義道德,她受到的也是人生在世,該當為國為民的教導,但現在她要承認,她懷疑永吉陵同元帥有關,于是她便無論如何都要進去,還要確保萬無一失。
就算她愿意為這兩個家族安排后路,愿意幫他們盡量降低危險,愿意努力讓他們處于更安全的位置,愿意讓他們始終處于受蒙騙的狀態,不陷入盜陵風波,但這一切的前提,就她在算計這些無辜的人。
如果這段故事呈現在紙上,如果首領一族中出現一位主角,自己便是最招人恨,最讓人怨的那種反派角色。
也許,她會成為被千刀萬剮,也有人覺得還不足泄恨的那類人。
……
太平山上有山泉,從山縫里緩緩流下,入口甘甜,京城好些講究人家都是頭一日便遣派人手過來打水,要在清晨第一抹霞光升起之前把水運回家,早晨第一杯茶,非要以此水沖泡,吸納山間靈氣,為養生上品。
楊玉英有些口渴,連忙過去掬起一捧水,正想喝,抬頭就看見上游不遠處,七八個小姑娘嘻嘻哈哈地坐在石頭上洗腳。
白嫩嫩的腳丫沾著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還挺閃亮。
楊玉英默默把水扔掉,忍下馬上洗手的**,繞了一下路,繞到旁邊溪澗處才洗。
雖然她也不知道,這上頭是不是還有哪個漂亮姑娘正在洗腳,要只是個漂亮姑娘還好,萬一是個渾身汗臭的大小伙子……
山邊小徑上緩緩下來幾個漢子,人人背著背囊,頭發上水珠亂飛,露著膀子,高聲吹著口哨。
旁邊小姑娘驚叫,無數雜七雜八的石頭子被拋擲出去,漢子們也哈哈大笑,大踏步而去。
楊玉英:“……”
她認為——自己還是別多想的好。
太平山距離京城不過兩百里而已,風氣卻是大不相同。
京城不說有多保守,至少女孩子們不敢當街脫去鞋襪,露出腳踝,男子就算再熱,也得穿著嚴嚴實實的長衫,扣子從脖子開始系。
楊玉英正了正斗笠,正好看到一中年婦人從山坡上下來,便徐步過去小聲問道:“大姐,敢問附近哪里有茶舍能歇歇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