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順明雖然也中了舉人,可名次不太考前,三十二名,比徐二郎中舉時的名次略好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徐二郎之前來京城后,還有名師指導,就那也未上榜。所以,今年他對自己也不抱希望。
但還是那句話,為了長見識么,所以在家里思來想去,還是來了。
而王軻,成績還不錯,十名左右。若運氣加身,倒是有可能上榜,但估計也是個三甲,若是運氣不好,就只能陪跑了。
王軻對此倒是看得分明,“若是此番不中,我就在京中留三年,三年后再次參考就是。”
王軻家中窘迫,他此番上京可以說是把家中的多半的錢財都拿來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囊中羞澀,沒有回程的路費。而口袋中的銀兩頂多能支撐他一個月的花用。
但好男兒總不能一直靠家里,所以他準備過幾日就出去找些活做。不拘是抄書或是打雜,只要來錢的都行。
而若是今年不中,他準備之后三年一邊掙錢一邊讀書,等三年后考完再回家。
王軻是個主意大的,他也是個沉默寡言的,所以這件事兒他誰多沒說,哪怕是和他一道上京的鄭順明,他都沒有多提一句。
也就是如今喝了幾杯酒,有些眩暈,一些話不經思考就從嘴里跑了出來。不然,他這打算怕是要等到考完之后,才會說出來。
幾個好友聽完,有贊成的,也有不贊成的。但多數還是覺得他如此也好,畢竟京城名師多,而朔州和京城一比,當真就成了窮鄉僻壤。
在朔州他想找個請教的人都難,畢竟他已經是舉人,而朔州能考上舉人的總共也沒多少,能夠指點他的更是有限。
反觀京城,到處都是學堂,私塾,書院。他耐心打聽打聽,想來要找一個名聲佳,學問好的夫子并不難。到時候也不拜在人家門下,就給人家送些孝敬,好讓人家允諾給他答疑。人家屆時稍微提點他點,他說不得就會有長足進步。
幾人將這話一說,王軻愈發認同,就道,“我也是如此打算的。”
接下來是辛魏,他倒是沒什么煩惱。
作為武將家的公子,他從文竟然還考中了舉人,這可算是給家里添了光彩。
據辛魏爆料,他大哥興奮之下都想去給菩薩塑金身。
這話也是讓幾個好友笑的不行,一個個指著辛魏,說他竟說假話,回頭見到辛大哥,要在辛大哥面前告一狀,就說辛魏故意抹黑他的形象。
宿遷是個揶揄的,還笑著說了一句,“怕是想給菩薩塑金身的,不是令兄,而是令慈吧?”
辛魏搖頭晃腦道,“此言差矣。母親沒提塑金身的事兒,倒是在城門口施粥施藥,做了幾天善事,也算是多謝文曲星君保佑我中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