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對徐二郎也是有印象的,這印象還很深。且并不是因為徐二郎此番中了貢士后,才對他有所了解。事實上,早在徐二郎上一屆會試時,他就在允文帝心中掛上了號。
畢竟當時考兵制的那道題,所有參加會試的學子中,只有他完整的答出來了。
只是這小子不知道因為何故藏拙,所以最后因為整體試卷不出挑的緣故,名落孫山。
雖是如此,可允文帝已經對徐二郎此人起了興趣。
皇帝有興致了解一個人,自然會讓人去查探他的生平經歷。可巧此人就是平西侯府出了五服的遠親,只是因為血脈淡了,雖那時也居住在平西侯府,但和侯府的關系也只是平平。而這之中最值得推敲的,徐二郎從小習武,想要戰場殺敵,護國衛疆,結果卻因為兄長戰死一事,被父母威逼棄武從文,從新撿起書本毛筆。
而這之中,最有意思的便是徐大郎戰死一事。
皇帝當時就有些陰謀論,覺得徐二郎這是當真忘記了兄長的戰死,以圖謀平西侯府在他今后的仕途上使力?還是與平西侯府虛與委蛇,想要屆時報復一把?
他還想看看后續,可惜之后徐二郎太平靜了,整日除了讀書還是讀書。而一國之君每天忙得分身乏術,就是回了后宮,還有幾十上百個女人要寵幸,那里來的時間去一直關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士子?所以這種關注,不過多長時間就淡了。
也直到此番會試,吏部將批閱好的試卷,和已經擬定好的名次名單送上來。他仔細看過,就發現這個徐翊,怕就是上一次那個徐翊。
允文帝度此人的興趣重新提了起來。
畢竟文武并重,且智謀才華都不缺的官員還是太少了。若是這個徐翊用好了,到時候說不定有奇效。
也正是因此,皇帝對徐二郎不免多了幾分看重。在徐二郎和李和輝跟前停留的時間也更長了一些。
皇帝走到哪里,壓力就如影隨形。好在李和輝是皇帝的侄兒,對這個伯父多有親近,因而不怎么害怕。而徐二郎雖然心中震顫如擂鼓,面上卻絲毫不顯。甚至就連握筆的手,都不顫一下。
他下筆如有神,片刻功夫就洋洋灑灑的寫了大半篇文章。皇帝在旁邊看的頻頻點頭,心中對此子的期待不免更高了幾分。
原本還想再看一會兒,可一來也擔心影響了后邊士子的心緒,再來如今也將近正午,皇帝一上午滴水未進,精神和身體上雙重疲乏,所以就示意宦官跟上,轉而繞道金鑾殿后,去短暫的休息用膳去了。
皇帝走后金鑾殿上的氣氛肉眼可見的好了許多,仔細聽甚至還可以聽見新進貢士們大喘氣的聲音。
徐二郎心中也陡然一松,覺得壓力頓減。然后他腦中靈感如火花迸濺,迫不及待從腦海深處跳躍出來。
正準備落筆,徐二郎就注意到右側的視線,不由看了過去。
結果就見那位名叫方程的士子,正對著他露出不忿的視線。
徐二郎鼻尖一頓,隨即移過視線,繼續答題。
方程:“……”
正午以后,答題時間將到,又因為已經過了飯點,不少學子肚子開始咕咕叫起來。在大殿上出了丑難免心慌意亂,加上饑餓帶來的手腳虛軟、四肢乏力,于是一個不慎裝著墨水的硯臺側翻,濺出的墨水不僅在試卷上烙下塊塊污漬,還哐當一聲摔在金鑾殿上,震驚了所有尚在專心答題的學子。不少人此人心中同時泛起一個念頭:可惜了。
那位中年學子滿目驚慌挫敗的被御前侍衛帶了出去,期間一聲不敢發,眼淚卻從雙眸中汩汩而出。
幾十年努力一朝化作流水,不甘心啊。
可是除了認命,哪里還有別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