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鑄炮廠,炮自然是不用擔心。
有了船廠,自然也不需要考慮造船的問題。
對身處清河的朱明忠來說,他所需要考慮的問題無外乎,就是新兵的訓練、武器的制造,當然還有就是城北土壘城墻的修筑。是那只平均起來每天行軍都不到30里的所謂的“安南軍”,根本就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相比于清軍,對朱明忠而言,城墻反倒更為重要一些。
清河縣沒有城墻!
清江浦向來沒有真正的城垣,也沒有哪一任知縣提出過要造一座城池。雖說清河水陸交匯,南北要沖,是淮海道、淮關道和漕運總督府駐地,雖說是市井繁華,可也就是這市井的繁華造就了沿河數十里的市鎮,卻限制縣城的擴建。
在洪武年間清河修縣城時,人口數千的清河縣城寬不過兩百丈。后來隨著永樂北遷這清河便成為了南北要沖,依河而興的市井完全將那小小的城垣包圍其中,加之種種原因,這清河縣雖是繁華但卻大抵上等于沒有城墻,甚至就連舊時的城墻也因年久失修,而幾近垮塌。
在過去,或許沒有筑城的需要,但是現在,面對數萬南下的清軍,加之清河縣本身就位于黃河以北,筑城也就成了第一要務。
只不過,這應該修建什么樣的城墻,從開始,就在經略使府中引起一番爭論,畢竟這清河市井數十里,這么大的城,不是想修便修的。最終,還是朱明忠作出了決定,修建先動工在運河以北筑了一道土圩作為防御工事,
“清河縣地處蘇北沖擊平原腹地,一馬平川,周邊無山石可采,到數百里外開山取石又遠水不解近渴。”
這是朱明忠決定修建土圩的原因,畢竟戰爭形勢緊迫,土圩或許不及城墻,但是仍然能起到防御作用,而且時間上要求越快越好。
一大清早,朱明忠便在親兵的護送下來到了城外的施工現場,剛一出城,便能夠看到一道高達3尺多高土圩,在土圩上,到處都是從淮揚鄉間招募的民夫,或許民間的百姓并不愿意當兵,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排斥在農閑的時候,掙上一筆“外塊”,畢竟在家里閑著也是閑著,也得虧這數萬民夫,才使得長達十三里的土圩,能夠在短短半月內,就修出了近三尺高。
“平虜門”是土圩最北方的“城門”,也是最重要的“城門”之一。來到“平虜門”之后,朱明忠便看到他的那位師兄,正在城門處與幾名年青的士子在那里討論著什么,那些士子大都是清江書院里的士子。建于嘉靖二十年的清江書院號稱是“河北第一書院”。書舍大門北向,面朝運河,歷任督理清江漕船廠的工部主事多次增修,先后建先師殿、大觀樓、文昌樓、“斯文在茲”坊等,并改名為“清江書院”,書院內常年有學士近千人之多,即便是在此時,也有數百學子與書院中就讀,而現在朱明忠的師傅朱之瑜就在書院授教。而這書院中的士子,自然也就成為了朱明忠治理淮揚的一個人才庫。而現在,督建城墻的朱大咸,自然從書院中招來了一些士子作為助手,協助他筑城。
登上“平虜門”后,朱明忠并沒有去打擾朱大咸,而是直接站在城門上,看于不斷的夯實土墻百姓,那些渾身灰土的百姓的嗓間發出一聲聲整齊的號子聲,那五六人操作的石夯更是不斷的隨著號子被人揚起,落下將松土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