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超越時代的眼光,朱明忠自然知道封山育林才是獲得木材最好的辦法,盡管時間漫長,但等到朝鮮、東北以及遠東的適合造船的百年柞木伐盡時,若不提前建立育材木場,恐怕到時候海軍就會陷入無材可用的困境。
就像英國,在失去了北美殖民地后,頓時陷入了無木可用的困境,以至在建造軍艦時,不得不用性能稍次的榆木建造水線下部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百年之后,即便是天然林木已經伐盡,那些人工林仍然可以提供足夠的木料。
畢竟,在木制艦船的時代,決定海軍命運的很可能是森林。甚至有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明清之后中國的航海技術落后,跟中國沿海地區森林的退化有很大關生系,當然根本上的原因還是海禁。
但木材作為基礎原料,當然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經略所言極是,這建育材林實屬當然,就像若無大運河兩岸的數百年大柳樹,火藥局又豈有充足柳條用于燒炭以制造火藥,畢竟這柳木為制藥之最上選!”
在顧炎武自然而然的將育材林與運河上的柳樹以及火藥局的柳木炭結合在一起時,他又說道。
“造船雖是必須,可經略方才說過,欲立足臺灣,非得充實臺灣之人丁,而這人丁充實,又焉能僅以軍卒,役犯為主?以下官看來,欲充實臺灣人丁,非向遷以尋常百姓不可!”
顧炎武的建議,讓朱明忠認真的打量他幾眼,心知他是有話要說的,于是便笑問道。
“寧人,把你的想法說來聽聽?”
“經略,自入衙署以來,下官一直在想,甲申天變之時,清虜為何能不過年余便奪以我大明的天下?”
提及這個問題的時候,顧炎武的神情顯得極為嚴肅。
“想我大明遺澤至今不消,天下士民無不心盼大明中興,當年天變之時,各地士紳百姓更是紛紛興義軍,抗以清虜,縱是闖逆西賊,亦甘愿為我大明所驅使,如李定國者,雖曾為西賊,反以朝廷,但今卻又為我大明之忠臣,撐起我大明半壁江山,雖得民心如此,可為何又失以天下如此之快?”
顧炎武的問題,讓朱明忠的眉頭微蹙,這個問題,既便是到了三個半世紀之后,仍然爭執不下,以至于在網絡上還出現了什么“閹黨愛國”、“東林禍國”的段子,全然不顧“東林未必都君子,而閹黨未必皆小人也。”的現實,當然這句話反之亦然,至于一味的說東林禍國,根本就是無知至極,只以為東林黨就是文官群體,全然不顧文官往大了說因“南北榜分別取士”,使得文官分有南北。若不然也不會有徐光啟在天津試種水稻成功后,建議在北方種水稻,減少漕運時,出身北方的官員害怕因漕糧減少而增加家鄉的田賦,因而強烈反對,導致營田失敗。由此可見北方官員在朝中的影響力,本身就不遜南方。
而且就另一方面來說,明朝自萬歷以來,黨爭不斷,東林與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之間互相攻擊,這才終于導致天啟年間閹黨專政的局面。如此以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東林黨,又怎么可能一家獨大?
黨爭、東林,這不過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這個原因并不是決定性的!
“那么以寧人之見,到底是何原因,清虜入關后,我大明失以天下,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