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要求皇帝勤政愛民,更講究“利民”,而何謂利民,正如之前成仁所言,促進商品經濟繁榮,進而富國強民。而成仁于江北所推行的,正是利民之策。”
在朱之瑜家中書房內,興致勃勃的他立即與黃宗羲一同談起了學問來。不過他并沒忘記在黃宗羲的面前夸上幾句他的得意門生。
“楚嶼先生所言極是!”
對此黃宗羲自然表示贊同,
“自宗羲抵揚州一路北行,江北百姓皆言經略施政諸法之善,觀之以清河,其繁榮更勝以往,自是經略之功!”
這并不是刻意夸獎,在抵達江北之后,原本黃宗羲以為鹽商被盡數抄沒之后,揚州必定不比昨日繁華,可誰曾想,非但揚州的繁華遠勝于以往,就連這江北各地似乎也日益趨繁華。
“梨洲謬贊!”
被人當面這么夸,朱明忠多少總要表示些許謙虛。
“今日江北初定,百業復蘇,雖有明忠些許寸功,但全憑老師與衙署諸人從中協助,想當初,初定江北之時,我曾請教老師如何撫治江北各府,當時老師只言兩字。一為“禮”二為“法”,“禮法并重”自然大治!”
對于來自21世紀的朱明忠來說,他自然知道一個成熟的國家,道德教育和法制約束,是倆條腿走路,法律的進步與執行,更要以保護道德為根本目標。如此主張,即使放在數百年后的社會,也是振聾發聵。更何況是這個時代?
其實讓朱明忠最得意的,恐怕就是來到明朝之后,認的這個師傅,盡管做為一個后來者,在施政問題上,他也會受到朱之瑜的影響,因為的很多建議,在朱明忠看來,都是直指中國古代施政的弊端。
““禮法并重”,天下自然大治!”
黃宗羲點頭贊同道,
“圣門子弟大抵皆言“禮”,而不言法,卻不知,若無律法申張,這世人又怎么可皆守之以禮,禮法并舉,天下自可得治!”
對于黃宗羲會贊朱之瑜的觀點,朱明忠并不覺得的意外,畢竟在后世有專門的文章對兩人的學術思想加以分析對比,盡管兩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分歧,但是大抵上兩人都是主張實學,盡管其主張的實學卻又有一定區別,可也正是這種區別,才讓朱明忠相信黃宗羲的到來,可以進一步加強清河書院的實學力量,進而以清河書院為中心形成“清河學派”。
甚至相比于招其府為官,朱明忠更看重的是傳播“實學”的“清河學派”,這才是未來國家大治的根本,當一大批以“實學”為信仰學子成為官員之后,這場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也就自然而然的隨之興起。
所以即便是對顧炎武等人,朱明忠也會特意要求他們在書院兼職作講師,以傳播實學。進而鞏固清河書院的實學學術基礎,現在隨著黃宗羲的到來,有了這三位明末實學大師級人物于書院做鎮,這實學又焉能不再次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