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子之中既有不少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許多不及弱冠的青年,既有肥馬輕裘、呼奴喝仆的富家子弟,同樣也有獨自一人挑著書箱、一身布衣的寒門子弟。可當他們走在街上,出入逆旅酒肆,一個個頭上戴著“一統山河巾”的時候,嘴里言道著“我大明”的時候,只令南京的百姓們無不是有重睹漢官威儀的感覺!
盡管他們也曾不止一次的辱罵過“大明”——因為廢除其功名,但讓他們欣慰的是,在南京這邊關上了個門的時候,總還是留了個門縫。這準許曾取得功名的士子以白身參加鄉試,就是那個門縫。
自大明朝開科舉以來,江南鄉試,一直都為全國矚目。這樣一個重要的地方,又是克復之后的首科,主考官放的何人,這些從各地涌來的士子們都在互相打聽著。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極個別有親戚在南京做大官的人心里有數,但他們都不講。被大家為猜到的正副主考官有好幾十個之多,畢竟現在南京可謂是遺老云集,隨便拉出一位來,都是清虜入關后,一直隱于家中的名士,眾人一時間自然都拿不準,唯一拿得準的是:今科江南鄉試的正主考官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學優長的士林老前輩。
這自然是必然的事情,其實,不但所有人都在猜,那些被猜中的人,同樣也在尋思著,是不是到延平王那里活動一下,畢竟,誰都知道,這一次鄉試必定會令其名垂青史。
也正因如此,幾乎每天,都有人拜訪鄭成功,與其談論詩書文章治國方略,大有一副舍我其誰的感覺。一開始的時候,鄭成功倒還是有些耐心,可天天都是如此,人總有厭煩的時候,但急于借著朱明忠“坑”江南士子的時候,招攬士林民心為已用的他自然也不好趕人,這不,今個更是直接尋了個借口,往下關去接江北經略朱明忠了。
朱成仁來了!
這個的消息在整個南京城中傳播著,就像是一道春雷似的,讓云集于南京的士子,無不是一愣,隨后他們的臉色頓時變得復雜起來。以至于當消息傳來的時候,那原本看似熱鬧的酒樓茶館中,頓時靜了下來。這些原本還在那里暢談著國事時局的士子們,無不是神情苦怪的看著彼此,大有一副欲言而不敢言的模樣。
畢竟,他們都曾經歷過滿清的暴虐。
“聽說是國姓爺親自去江邊碼頭迎接他!”
有人開了口,自然有人跟著附和著。
“哼哼,好大的架子!”
“可不是,這從古至今只有以下迎下,焉有以下迎上者?”
說話的是一位四十幾許的士子,也許是因為他看著身邊那些友人頭上的“一統山河巾”時,才想起了這是大明的治下,而不是滿清,絕不會因言罪人。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我看此人根本就是狼子野心,想其身為國姓爺麾下之將,卻獨據江北,近乎自立,以小弟看來,若是長久以往的話,萬一又現江北四鎮之禍!到時候,我大明豈不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