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初只用幾個月就學會了蒙古語的佩爾菲利耶夫來說,學漢語根本就是一場惡夢。
“是的,學習漢語非常困難,作為傳教士的我們,都必須要在澳門用長達幾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漢語,但是要看懂漢書,卻需要很長時間,不僅僅我們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就是滿洲人——”
看著佩爾菲利耶夫,南懷仁向他解釋道。
“就是清國的統治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即便是已經來到中國十幾年了,他們仍然還不會說漢語,更看不懂漢書,當然也不會寫漢字。”
提到那些滿洲人不學漢語時,南懷仁的臉上帶著嘲弄的笑容。
“神父,我記得您曾說過,清國人并不是中國人?”
過去他以為是中國人,來到京城之后,用了幾個月,他才弄清楚,所謂的中國,只是歐洲人對“中國”的稱謂,在現在的中國,有一個“清國”,還有一個“明國”,這也是佩爾菲利耶夫急于了解的信息,但是不會漢語的他想從本地人那里獲得消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的,侯爵閣下,在歐洲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應該是專指漢人的,所以明國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至于清國,他們的建立者正是與蒙古人相似的韃靼人,他們就像蒙古人一樣,生活在文明之外,而因為明國的內亂,使得他們能夠乘亂進入了中國,就像是蒙古人征服了文明一樣,他們征服了中國,占據了這里,不過明國人的抵抗并沒有結束,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明國人一直在抵抗清軍的入侵,曾經包括清國人也一定以為,他們已經控制了中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從兩年前開始,局勢就發生了變化,現在明**隊占據著中國最為繁華的江南——當年明國的締造者正是從那里起兵,將蒙古人趕回了草原,這也是你至今都沒有見到皇帝的原因……”
當然,南懷仁絕不會告訴他,佩爾菲利耶夫之所以沒有見到清國皇帝,是因為他的國書“傲慢無禮”,葡萄牙人、荷蘭人、英格蘭人、法蘭西人用幾十年的時間,才摸索出與中國人打交道的經驗,必須要在國書中足夠恭維,而佩爾菲利耶夫的國書卻用歐洲人的言語,在清國官員看來,那顯然是對皇上不敬。
作為天主教徒的他,并沒有提醒佩爾菲利耶夫的義務,甚至湯若望曾告訴過南懷仁,俄羅斯人必須要自己學會如何與清國人打交道。
“那么,神父,您覺得,明國人,有沒有可能像他們的祖先一樣,把清國人趕出中國,趕回滿洲?”
如果那些清國人,回到了滿洲該怎么辦?
對于佩爾菲利耶夫來說,他自然知道,所謂的滿洲是與俄羅斯“接壤”的,一但清國人被趕出中國,雙方在未來極有可能在阿穆爾地區發生沖突,即便是現在,俄羅斯在那里也不占優勢,更何況是“幾十萬滿人軍隊”返回滿洲。
“這,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南懷仁直接將問題丟給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