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清軍會如此利索的逃跑,確實出乎人們的意料。
“哎,看來多爾哈是不知道,在福臨的計劃里頭,清軍還要據山海關阻擋我大明官軍哪!”
嘲笑著滿清的癡心妄想,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有些得意,雖說奪山海關有些勝之不武,但是奪下了山海關,意味著滿清的命門就被他牢牢掌握了。
“存義,你看……”
置身于船頭的朱明忠,手指著山海關,對張金生說道。
“你看這山海關,就是滿清的命門,只要山海關在我軍之手,那滿清就不足為懼,自此之后,這世間將再無滿清!”
朱明忠的語氣中盡顯出一陣從未曾有過的得意,奪占山海關,斷滿清后路,然后將其盡殲于關內,這就是他的計劃。這個計劃實施起來并不困難,唯一的困難恐怕就是,接下來,如何殲滅清軍主力,畢竟,只有殲滅清軍的主力,才能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
“大王,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大王出兵山海關之苦心!”
張金生直截了當的道出了另一個問題——別說是在外界,即便是在江北,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大王的用意與苦心。
“存義,你可知道為何隋唐兩朝,不異花費百年時間,也要解決高句麗?”
凝視著正在登陸準備進入山海關的部隊,朱明忠反問道,他當然不指往張金生回答出來。
“自隋之后,中國中央政權幾個英名垂史的皇帝連續進攻這個王國,歷經四代,終于將這個王國最后消滅。征高句麗之戰,歷來被史家們咒罵為“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翻開隋唐史,征高句麗之戰占據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盡管多次面臨失敗,盡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征服高句麗。……”
在言道著的歷史的時候,朱明忠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
“隋唐君主們在百年之間,前仆后繼不惜一切代價對高句麗予以征討,這不值得后人深思嗎?固然隋煬帝或許是任性好斗,為征高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可史書上的唐太宗充滿理智與自信,深知“君舟民水”,卻也不惜冒“水覆”之險親征高句麗。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書生,卻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象個斗勁十足的斗士似的,發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或許,其它人無法理解朱明忠為何一定要占據山海關,一定會滅滿清于關內,但是他自己卻知道,為何要占據這里,之所以非要滅滿清不可,其原因正是當年隋唐用百年之功解決高句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