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遠征高句麗,不僅僅是因為遼東是中國故地,當時的高句麗是一個半農耕半游牧的國家,一直都在學習中原的先進文化及集權制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集權的國度。這也讓高句麗不像普通的游牧政權那樣具有很強的局限性,使得高句麗對中原政權的潛在威脅非常致命。貞觀十九年,在出征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后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后世憂也。””
提及史書上記載的這句話時,朱明忠更是忍不住贊嘆道。
“好一個“不遺后世憂也”!世間史書對于征伐的原因往往皆是一筆而過的,無非就是“不順天命”、“不臣之禮”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詞,沒有涉及征伐的深層次原因。時人愚昧不知“不遺后世憂也”,才是其根本原因。”
“臣明白了,今日之滿清,就是隋唐之高句麗,若是我等不滅滿清,那么必定遺患后世!”
張金生的回答,讓朱明忠略點下頭,即便是將滿清趕出關去,也無法改變他們對中國構成了最直接最危險的威脅的現實。此時滿清對于中國,就相當于高句麗對于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于羅馬,十三世紀蒙古對于宋朝,二虎不可兼存,中國要想興盛,必除滿清不可。
但是朱明忠并不想把這個問題留給后人解決,也正因如此,他才會選擇山海關,選擇在他的手中徹底解決滿清的問題,非如此,中國不能安穩。
“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后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后世憂也。”
默默的念著這句話,朱明忠現在似乎理解了為何從隋文帝開始,隋唐歷經五代帝王無論付出多少代價都要消滅高句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句麗與只能靠掠奪生存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他是一個半牧半種的政權,完全可以形成一個如中原王朝一般的集權、生產力發展、文化先進、不受中原王朝制約的國家。中原強大時,高句麗或許威脅不到中原,可一但中原衰弱時,那么他們勢必就會打進中原,奴役漢家百姓。正因如此,正是基于為民族負責的角度,五代隋唐帝王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滅高句麗,最終高句麗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高句麗一滅,大唐北方百年無患,至于契丹,直到百年后方才崛起,可若是高麗句沒有滅亡,只恐怕……”
不愿再去假設那個歷史的朱明忠,因為歷史已經非常悲慘,那種假設只是把蒙元滅宋提前數百年罷了,他最后又長嘆一口氣,指著山海關說道。
“所以,為不遺患后世,孤非得為中國去此大敵不可!”
無關報復!
無關復仇!
所有的一切都是立足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中國欲強盛,滿清非滅不可!“不遺后世憂也。”這才是身為上位者的責任,而不是把問題留給后世去解決!
“大王,此次山海關已經為我軍奪占,右翼軍已經入遼東,取沈陽。若是清虜兵敗之后,酋首請降,到時,是納降,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