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還有一更,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
“裁撤的話,那么裁撤兵員又如何安排?”
大王的反問讓劉燦略覺詫異,聯系到大王之前提及的遼東,劉燦便低聲問道。
“大王莫非是仿高皇帝之法,于遼東設立軍屯?”
所謂軍屯,就是軍屯是“寓兵于農”的政策。就令軍隊于其駐地周圍開墾田地,平時種地,戰時為兵,朝廷調撥耕牛、農具和種子,初期土地不征收稅糧。營屯在前,衛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經有屯田了。所以,凡衛所附近,有官田必有軍屯。
盡管軍屯在最初取得非常好的功效,而且高皇帝也曾言稱“朕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可是到后來軍屯的敗壞同樣也是有目共睹的。
“軍屯,軍屯早已糜爛不堪,雖初時可見成效,但最終仍躲不過糜爛敗壞的局面,估且不說其它,就是軍屯之中軍官吞并土地或者軍士因家貧或其它緣故盜賣,如此一來,這屯子粒自然無法征收,這征收也就越來越少,當然,還有就是軍屯之中,軍士代代分家導致家中田地日少,生活陷入困境,軍戶逃離之事,更是屢禁不止,歸根到底,其實,這軍屯敗壞,軍戶糜爛,從一開始實施軍屯制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朱明忠并沒有去解釋軍屯為何敗壞,軍戶為何糜爛,畢竟,這早就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聽見大王并不是準備推行軍屯,原本準備用過去軍屯敗壞的種種原因加以勸說的劉燦倒是有些詫異的反問道。
“那大王既然不準備推行軍屯,那又是何義?”
“裁軍!”
又一次,吐出這么兩個字,然后朱明忠認真的說道。
“軍非裁不可,但是這裁軍必須要謹慎從事,萬一要是裁出一個李自成怎么辦?”
裁出一個李自成!
這或許正是明末最大的一個拐點,崇禎三年,為了節約開支,朝廷開始整頓各地的驛站,裁掉驛卒數萬,效果果然明顯,一年就給朝廷省下了68萬兩的白銀。可是問題也隨之來了,被裁的驛卒們,本來一份好好的“鐵飯碗”就這樣沒了,沒有了謀生的工作,自然也就鋌而走險了。
“劉懋表面是看來是給朝廷省銀子,可實際上愚蠢至極,他這一裁,只使得成千上萬的驛卒失業后加入了造反大軍。估且不說祖宗設立驛站原本就是為了籠絡強有力之人,使之肓挑背負,耗其精力,銷其歲月,糊其口腹,使不敢為非,單就是說裁員本身吧,朝廷裁的太過倉促,根本就是張口就裁,對驛卒不加安置。如此,驛卒自然心懷不滿,他們又豈能不反……”
嘲諷著劉懋的愚蠢,朱明忠便搖頭長嘆,崇禎或許可以稱得上“勤”,但是做為“熱血少年”總是容易被人忽悠。
“那劉懋也落得好下場,因自秦,晉、中州來者,言所擒之賊,多系驛遞夫役,其肩有痕,易于分辨,所以建議裁撤驛站的劉懋是在百官唾罵聲中辭官返鄉,不久憂郁死。棺木運至山東,家人竟然雇不到一人輦負,以致寄存旅舍,經年不得歸葬鄉里,當真可謂是現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