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公,你是我大明的勛臣,是世襲罔替、與國同休的,咱們興乾朝的軍功侯,大抵上都只是略通文墨,很多事情他們看不清楚,你要告訴他們,不要把眼睛盯著這些事情,他們是大明的勛貴,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天下官民的榜樣,勛貴……”
沉吟片刻,朱明忠看著湖面說道。
“他們現在只是勛,但不是貴,什么是貴……可不僅僅只是有錢那么簡單!好了,等到今年的勛貴會議的時候,朕自會有話對他們說的!”
在張煌言告辭之后,朱明忠看著湖面,然后看著身邊的和圻,他已經十二歲了,再過四年就要就國了。
“和圻,你告訴父皇,誰才是皇家之友?”
正釣著魚的朱和圻思索片刻,然后答道。
“皇家替天牧民,民受制于皇家,所以民非皇家之友,大臣不過是食君之祿,與君分憂,不過名利驅使,所以其亦非皇家之友。”
兒子的回答,讓朱明忠略點下頭,盡管沒有人告訴過他什么是“帝王術”,但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紀那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讓他學會了很多東西。
如果說,歐洲皇室與中國皇室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就是前者很清楚自己的朋友是誰,至于后者,卻總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反復。
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基本盤,皇帝的基本盤從來都不是普通百姓,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只需要知道皇帝是天子,皇帝是替天牧民的就可了,這才是統治者的本質。
至于大臣,無論是“食君之祿,與君分憂”或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都道出了大臣的本質——有更好的待遇,多數大臣會立即跳槽,所以才有了“士大夫投敵爭先恐后”的說法。
不在于忠誠于否,而在于本質,就像后世的人才于企業間流動跳槽一樣,公司只是他們拿工資的地方。
讓那些拿薪水的人與公司共存亡呢?現實嗎?
如果說來自21世紀的朱明忠,在未來學到了什么,除了領先于時代的科學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明白,要求天下所有的大臣都要“事君以忠”,都要“身許君王”,其實不過只是奢望。
人生自古誰無死?
可愿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過也只有那么一些人罷了,絕大多數所謂“忠心耿耿”的大臣,實際上,與后世的許多公司職員一樣,他們能夠在面對誘惑時抗拒誘惑,在公司面對危機時,不倒向敵營,出賣公司利益,就已經算是“忠心耿耿”了,至于苛求他們與公司共存亡……
“千里來當官,只為吃喝穿……”
回頭看著兒子,語間略帶著絲許嘲諷,朱明忠又問道。
“那誰才是皇家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