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嚴格的體檢會導致移民船上發生流行性疾病。十幾年前,移民收容所送出的第一批移民在移民船上發生了霍亂,造成十幾人死亡。為此,官府加強了對移民所的監督,移民所也進一步規范移民體檢程序。衛生防疫成為移民收容所最重要的工作。
食堂位于收容所的一樓,里面布局,同樣參考船艙,排列著8人座的飯桌,為移民提供簡單飯食,盡管簡單,但是伙食還算不錯。除此之外,移民收容所還設有商店、浴室、圖書室、兒童游戲室、娛樂室、理發室、教室等。這里還具有相應的教育機能,開設了包括社交禮儀、移居地介紹、衛生常識、宗教等課程。此外,還開設兒童學校,帶孩子們參觀動物園。對于李明典的兒女們來說,參觀動物園的時候,無疑是最開心的時候,畢竟,他們從不曾去過動物園。
除此之外官府專門編印了《北美航路指南》,告知移民們在航海旅途中必須攜帶的物品,包括衣服生活用品以及易于攜帶的農具和木工工具,畢竟,在殖民地,這樣的農具價格,遠遠高于本土。
終于,在經過長達七天的等待之外,李明典一家人接到了登船通知,而在登船之前,移民們要將全部行李送到移民所的院子里讓辦事員檢查。
“大家注意了,除了農具、工具和隨身的衣物之外,像成匹的棉布、絲綢等等,都需要交關稅,大家千萬不要因小失大,知道嗎?”
盡管有辦事員的通知,但是在“艙室”中,李明典仍然對媳婦說道。
“把這件綢子裹緊了,纏在腰上,多纏一點……”
和所有的移民一樣,李明典也是心存逃稅念頭,移民們會把絲綢纏在腰上。
在殖民地,絲綢、棉布都能賣上高價,尤其是前者。對于這些移民來說,幾匹絲綢也許可以讓他們在異域的生活變得更輕松一些。
也許辦事員們也能體諒他們的心情,所以檢查并不算嚴格,別說是搜身,甚至就連行李,也只是簡單的查看一下,在捆扎好的行李上系上姓名卡片,寄存到船上的倉庫,只有在船到赤道附近時,才可以取出單衣替換。
興乾八年,三月初六,這一天,移民旅館里的移民們,一直忙亂到傍晚時分。在收拾好一切之后,啟程前,按照一直以來的習慣,移民們集中前往港口旁的圣廟中參拜,祈禱航行安全和在異國他鄉取得成功。
盡管,按照販海人的習慣,本身應該拜媽祖的,但是移民們往往更習慣于往圣廟中參拜,畢竟,過去的幾十年間,圣廟早就滲到他們的方方面面。
五月初七的清晨,李明典一家和移民們用完簡單早餐后,在禮堂集合。收容所發放航輪床位號碼牌,并向大家介紹隨船同行的移民公司的輸送監察及其助手。最后,移民收容所所長走上講臺,勉勵移民們要有開發海外的“宏圖大志”,最后臺上的所長高呼道。
“渡航海外的移民們,讓我們一起向北揖拜,感激皇帝陛下恩德!”
在所長的帶領下,移民們集體向北揖拜。
這個過程充滿著儀式感,其實這也是官方移民特意制定的儀式,是為了讓移民們感激皇家,讓他們牢記自己的新生活,都是受益于皇家。
集體揖拜之后,身著盛裝的移民們列成隊列從收容所出發,沿收容所門前的道路,向港口步行。與初代的移民不同,現在的移民大都上過社學,在社學中學過隊列,他們列著隊離開時,總會往左右看去,雙眼中盡是留戀。
“二子,你記住,記住啊,這里廣州,是大明……”
和所有人一樣,李明典抱著年幼小兒子,想讓他記住眼前的一切,他們知道,離開了廣州之后,他們永遠都不會再回到大明,回到本土。
本來絕大多數移民都是走投無路、失意落魄的次子們,他們中的一些人的內心甚至充滿了怨恨,但是真到了遠別大明的那一天,人們心里仍不免五味雜陳,不少人都忍不住流出了眼淚。看著周圍的一切,目光中盡是不舍。
在移民們進入碼頭的時候,附近學校的樂隊奏起激昂的進行曲,他們是專門來為移民們送行的。除了樂隊之外,還有附近幾所社學里的學生,也來到了碼頭,為他們送行。在樂隊的伴奏下,那些不過**歲的孩子們,一邊揮動著日月旗,一
邊和著樂隊的節拍演唱《移民之歌》。
“前進!同胞們,跨越大洋,向著南國,向著新夏……向著那未曾開拓的富饒土地,成為英雄的開拓者,讓那異域沐浴華夏文明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