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搞科研的都短命,這活兒也太累人了啊!”
習慣性地伸了個懶腰,高昂嘟囔了一句。
只不過當他看到那塊巴掌大的新材料的時候,心情卻好了許多。
呈現暗金色的金屬光澤,摸上去冷冰冰的。
硬度不大,甚至說它是液態金屬都不為過。
雖然硬度不大,但是強度卻足夠。
高昂試驗過,用他現在的力氣,用普通的菜刀根本無法在上面留下一絲痕跡。
也不能說沒有痕跡,一個凹痕而已,隨著菜刀拿走,這塊痕跡很快又復原了,就跟沒有受過力一樣。
“這是……記憶金屬?”
類液態性質的記憶金屬?
新材料之所以呈現液態,可能和它的分子結構有關。
高昂的表皮細胞處于人體自身的需要,肯定是有很強延展性的。
所以新造出來的這種材料,也就有了很強的延展性?
那如果把它的分子結構換成其他的,那豈不是就是一個正常的固體材料了?
“固態的記憶金屬……怎么感覺歷史上有這個玩意兒呢?”
稍微一思索,高昂就想起了初中課本上的一件武器:越王勾踐劍。
關于越王勾踐劍具有記憶金屬功能這個傳說,歷來已久,大概可以分為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官方的,也就是文物工作者在發掘這把劍的時候,現場的一些情況:
發掘這把劍的時候,它是被壓著的,呈現一定的角度,而且這個角度肉眼可見。
當工作人員把壓在它上方的重物拿走的時候,奇跡發生了,這把劍“噌”的一聲,恢復了原狀!
而且是筆直筆直的那種形狀,就好像從來沒有彎曲過一樣、
試想,幾千年前的一把青銅武器,被壓迫了兩千多年,竟然能恢復如初,不是記憶金屬是什么?
第二件是坊間傳說:
測試勾踐劍期間,曾經冒險采用過較高溫度測試性能。
誰知道測試時候不太嚴謹,一次性加熱過高,對寶劍用力過大,出現了嚴重事故。
一瞬間,寶劍發生了扭曲,變成了一柄扭曲的劍。
測試人員大驚失色,破壞稀世國寶可是不小的罪行,不說坐牢最起碼也要開除公職了。
更糟的是,第二天還要將寶劍送到東北展覽,這事也瞞不住。
測試人員無可奈何下,只得先將劍從北湖省博物館帶到冰天雪地的東北。
當時東北氣溫極低,一度達到零下三十度。
到了冰城以后,測試人員戰戰兢兢打開盒子,準備向主管領導匯報失誤時,讓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
嚴寒中的勾踐劍竟然恢復了原樣,根本不是之前扭曲的樣子。
60年代東國金屬技術落后,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到了70年代西方突然開始大力研發記憶金屬,國人才醒悟,勾踐劍可能是記憶金屬制造。
后來不管是科學院,還是北湖省博物館的技術人員,都對勾踐劍進行了科學的研究,結果卻無人知曉。
但是關于越王勾踐劍的事情還沒結束。
2019年03月20日,春秋越王勾踐劍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禁止出境就有點意思了啊!”
對于課本上的內容,高昂之前一直保持著敬畏和盲從。
但是隨著見識越來越廣,他看待問題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比如,那個“恢復如初”可能就是真的。
但是,說什么之所以能恢復如初,是因為古代人掌握了先進的合金技術云云之類的,他是半個字都不信。
古代人都能掌握的技術,現代人掌握不了?
現代科技不比古代發達?
那只能有一個解釋:現代人分析和掌握了勾踐劍恢復如初的原理,但是局限于當今科學技術的上限壁壘,只能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