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小情婦的房間,三人組走到鐵碼頭巷子口,封川問小情婦是否本案的兇手或者幫兇,封川三人皆搖頭。封川說專案組已經派人在附近盯梢,當下決不能放過任何可能的線索,封川樂得點頭,連說不要再跟丟就好。
封川無趣地摸著后腦勺,這師傅揶揄徒弟的玩笑他聽不懂。
正是下班時間,鐵碼頭巷子口不斷有人走動,三人組在人來人往中開始再一次的犯罪現場模擬。這回封川扮演兇手,二號扮演王主任,劉黛扮演司機。
從王主任的死亡時間分析,他并非死于鐵碼頭巷子口,而是在此被兇手挾持再遭殺害的可能性更大。
依據證言,司機將王主任放下車,然后踩著油門往前飚,當時已經比較晚了,他急著回家,根本無瑕顧及車后的事情。
第一遍。四下無人,微醉的王主任扶著墻壁踉踉蹌蹌地往巷子里走,想著小情婦就在房間里等著自己,他不禁加快了腳步。走到一個陰暗處,蹲守在此的兇手出現,他手里握著射釘槍,威脅王主任跟他走。
第二遍。王主任走入巷子,一路尾隨的兇手下車跟了進去,靠近王主任后,他上前雙手堵住王主任的嘴進而將其挾持。
第三遍。王主任下車走幾步,突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扭頭看見一個人影在朝自己揮手,但夜色太暗他看不清楚是誰。借著酒勁王主任朝那人走去,而躲在夜色中的人恰是挾持王主任的兇手。
第四遍。王主任正往小情婦家里走,突然想起有別的急事要處理,或者他臨時想到要買些什么東西,于是他選擇了另外的方向。也許要去的地方很近,也許剛好有臺的士路過,總之他沒有叫司機回來。這個時間里無法確定兇手是否已經現身。
以上四種假設差不多涵蓋了所有可能,也許具體情況會有交叉,但基本不會差太遠,那么,第幾種假設更接近事實?
封川拿出根“玫瑰王”叼在嘴上,雙手做出握槍的姿勢:“依據法醫檢測報告,王主任的尸體除了額頭上致命一槍外再沒有別的外傷,說明王主任未曾反抗,在短時間內即被兇手制服。”
“也許王主任認識兇手也說不定。”劉黛補充道。
“不,應該說兇手偽裝成王主任認識的人。兇手沒有強行挾持,而是將王主任騙走。”封川拍著腦袋說。從王主任腦袋上摘下來的頭套讓他印象深刻,那么逼真的道具,除非隔近了仔細看,否則無法分辨真假。
“你怎么看?”封川扭頭問二號。
“恩、恩。我也這么認為。”二號忙不迭地答道。
剛才封川拿出煙盒子的時候他思想上便開了小差,玫瑰王,曾經在山河配件廠宿舍陽臺上找到過同樣的煙蒂。盡管這種香煙在延城算得上普及,但二號寧愿相信巧合,封川啊封川,難道你也去過那里?
案情越來越繞,仿佛迷霧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