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云澤前世,紡織業也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更何況是現在!
除雜分梳成條,牽伸加捻,繞筒,紡成紗線,織成棉布,這些過程基本都是手工操作,最多有些輔助器械,自然需要龐大的勞動人口了。
自古以來,男耕女織就是最被推崇的一種社會模式,女性大規模參與紡織業自然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紡織廠基本上都是女工,就連負責人都是較為罕見的女性官員,云澤一大老爺們,也不好直接跑紡織廠內部(很多女工在工作時經常赤身**),所以就在外面接見了紡織廠的負責人。
“這紡織廠內有工人幾何?織機幾張?月產棉布多少?”
“大人!”
紡織廠負責人四個年過四十的婦人,從相貌上看年輕時應頗有姿色,面對云澤也鎮定自若,有理有據,比剛才那個養豬的自然多了。
“啟稟大人,紡織廠內共有女工二千余人,織機三百余張,各類輔助器械一千余件,按照當前的速度,可月產棉布四千余匹!”
云澤聽了連連點頭,表示滿意。
武朝的布匹規格不一,有大有小,把云澤搞得頭大無比。后來云澤一咬牙,向始皇帝學習,在轄區內統一了大量度量衡。
根據清風城頒布的標準規格,一匹布寬一米,長五丈,也就是說一匹布面積為十五平方米。
按照成年人一套衣服需要兩米五的標準計算,一匹布大概可以做六套成年人的衣服。
每月四千匹布,可以做成衣兩萬多套!
目前云澤轄區內總人口有二百多萬,紡織廠全力運轉,一年生產出來的布匹大概剛好夠轄區內十分之一的人換一套新衣服。
從這點看,四千的產量是遠遠不夠的,即便沖擴充十倍,也無法完全滿足百姓的需要。因為除了衣物,還有被褥、床單等等。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一年一套的量也明顯跟不上需求增長。
事實上,和糧食一樣,布匹在這個年代也是硬通貨,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織布和印錢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劃等號的。
不夸張的說,售賣布匹比賣武器裝備更賺錢!
所以別說每月四千匹了,就是翻個十倍、百倍,也不愁銷路。
當然,十倍還能指望一下,百倍就不現實了,原材料這一關就過不去,除非云澤能進一步擴大控制范圍。
雖然產量暫時不能讓人滿意,不過云澤并沒有提出批評,反而大肆的贊許了一番。
對一個建廠還不足一年,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全靠自己的摸索成長的紡織廠來說,能有如此成績已經足以驕傲了,不能過分苛求。
對云澤來說,這座紡織廠更像是一座學院,主要作用是培育熟練工人、掌握正確的技術,一旦有了這些東西,想要擴建新廠,對云澤來說不過是一句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