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象沖突的主要矛盾點,在于種著農作物的田地。
村民辛苦種田,等到了豐收的時候,成果卻全被大象吃掉。
當黃昏時分,象群從森林里走出,大搖大擺地走到玉米地中,鼻子靈活地剝開玉米皮,玉米直接卷進肚子里。
大象的鼻子不但靈活,感知也很敏銳,可以迅速判斷玉米熟沒熟,沒熟的玉米根本不屑吃。
護林員因為心疼被大象糟蹋的莊稼,看大象走遠,就趕緊找了個背簍,把地上被碾碎的玉米撿走。
撿了一陣,發現大象在很遠的地方扭頭看著他。
當天晚上,大象就殺了個回馬槍,把這片玉米地的玉米都吃光了。
大象是很聰明的,知道人類會收割玉米,想搶在人類收割前全吃光。
從05年開始,為了讓百姓搶收莊稼,西雙版納保護區專門選了一片森林邊的緩坡,為大象種糧食。
同時在旁邊修了個人工鹽堿池,把鹽埋在地下,這樣大象和其它動物可以在這邊攝取鹽分礦物質。
不過大象吃莊稼的速度很快,一片地一個下午就吃完離開了。
這樣種植作物給大象吃,加深了大象食性的改變,越來越依賴這些高淀粉高熱量的食物。
也是迫不得已的法子。
對于大象吃農作物,相關的機構組織想了很多辦法。
有經濟來源依賴耕田,受災嚴重的村民,被聘為大象監測員。
雖然農作物被野象破壞可以領到一定的補償,不過和正常收入還是有落差的。
大象監測員每天24小時跟蹤野象,通過朋友圈和微信,向周圍的村民即時播報大象的行蹤,警告村民避開沖突。
還有聲光預警系統,當村子周圍的紅外相機拍到野象時,會把照片發到管理員的郵箱中,管理員確認是野象后,就會用大喇叭,爆閃燈,滾動字幕發出通知。
村民就算沒有看手機,沒及時看到短信,也能通過田間各處的聲光預警系統得到通知,避免人員傷亡。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修復大象原有的森林棲息地,讓它們在森林中能獲得生存所需的資源,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現在有機構在保護區開展亞洲象棲息地修復,種植竹子、粽葉蘆、野芭蕉等大象喜歡的原生植物。
不過人工種植和自然的更新演替相比,有很大差距。粽葉蘆沒等長大,大象一鼻子就掃光了。忙乎一個星期種下的芭蕉秧子,大象過來,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部連根拔起。
破壞起來簡單,修復要難很多。
亞洲象的棲息地要保護,百姓的生計問題也要解決。
有公益項目幫助村民進行產業轉型,比如發展養蜂業,改善村民的養蜂箱,對村民進行養蜂技術培訓。
這樣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蜜蜂還可以幫助授粉,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
修復森林,也是修復人心,修復人和大象的關系。
食物的問題解決,大象和人的關系和諧了,還可以發展觀象的旅游業。
還有其它的措施,比如說公路建設的時候沒考慮大象,大象走上公路,阻礙交通,需要給它們建遷徙通道等等。
林皓看完,稍微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