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環境里,養上一條黑眉錦蛇,很常見的一種無毒蛇。
可能躲在灶臺邊上,或是藏身菜壇與墻壁的縫隙之間,需要花一番心思尋找。
灶臺因為食物的殘余經常會吸引老鼠,柴火的余溫也可以促進蛇的新陳代謝,所以農村的柴火堆里經常能看到黑眉錦蛇的身影,進入柴火堆是它們取暖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環境養一條黑眉錦蛇,鄉土的氛圍濃郁!
希望展區生活化的環境可以破除游客對于蛇的恐懼,并且引發思考。
人與動物在一片空間下應該如何相處?見到蛇需要害怕嗎?正確的應對方法是什么,還是二話不說直接打死?
前面是大片的農田,接著農家小院,經過藤蔓攀爬,茄子各種蔬菜垂下的走廊,不經意間瞥到豪豬搬運食物的身影。
來到后面的儲存糧食的倉庫,看到一扎扎的草桿捆起來,整齊擺放,似乎是準備喂給牛羊。
有狐貍在糧倉之間探頭探腦,嬉鬧追逐,時而跳上高墻,一溜煙消失不見。
接著是后山小樹林出沒的野豬,在泥塘里翻滾,身上粘的全是泥巴,小溪池塘旁邊玩耍的水獺。
這樣把展區整體結合起來,從鄉下的小院拓展到周圍的山林溪水。
另一個重點是水獺展區。
為了讓展區外觀看上去自然一些,要走地下通道才能看到水下的景色。
我國有三種水獺分布,分別是小爪水獺、歐亞水獺和江獺!
國內水獺曾經的分布非常廣泛,可以說有水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身影。
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經歷大量商業捕殺,每年出口上萬張水獺毛皮,水獺遭遇滅頂之災,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
后來國內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成立,把水獺都作為二級保護動物也沒能拯救它們的命運,種群依然在持續衰退。
江獺已經數十年沒有音訊,可能已經滅絕了。
歐亞水獺除了青藏高原的種群好一些,在很多省份已經徹底消失,部分東部和南部省份還有少數分布,但是種群數量普遍下降了80%-90%,可以說瀕臨滅絕,而小爪水獺只在云南等保護區有記錄。
之前在野外布設到的紅外相機,捕捉到的是歐亞水獺的身影。
不過水獺展區引進的是小爪水獺。
因為歐亞水獺大部分都是獨來獨往,而且是深度的夜行動物,只有晚上才出來活動,白天就藏起來了,不是很好的展示動物。
國內動物園基本養的都是小爪水獺,它們是社會化的動物,集群活動,觀賞性也好。養歐亞水獺的非常少見。
替代動物不是不可以,比如動物園養的藍孔雀,順便介紹綠孔雀。
這部分作為鄉土展區,需要和游客把來龍去脈講清楚。
臨海真的有野生水獺嗎?有哪種水獺?它們生存在哪里,數量多少,種群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還是已經消失了?既然我們這邊的是歐亞水獺,為啥養的小爪水獺?
告訴游客本土動物的歷史和現狀,而它們的未來就掌握在自己這代人手里,這樣才算是鄉土動物的線索把握到位了。